當代臺灣豐富多采的藝文生態裡,傳統藝術涉及連結臺灣自身的文化特色及歷史記憶而有其特殊價值。再者,傳統表演藝術需要透過不斷經歷展演實踐,不僅揭露出文化的歷史脈絡,還涉及傳統表演藝術在任何具體展演的當下特質,因而在每一次的展演活動中,甚或更早自再現過程的籌備前期,同時展示出特定歷史產物,以及經由組合加入屬於當代的文化片段。當代傳統表演藝術在走向式微的時代趨勢中,有部分摸索出適應的機制,也有部分藝術類型在「現代化」的時代歷程取得了創生的機緣。這許多遭遇各不相類的傳統表演藝術,最終合為當代臺灣藝術人文的特色。
臺灣在地表演藝術人文傳統,不僅新舊交錯、兼容並蓄,又涉及島上不同民族文化間交互滲透的文化經驗,以及其族群自身文化生態的人文傳統。臺灣現階段族群至少可區別人口佔有優勢的漢文化,以及原住民諸民族的原民文化。以包括配合特定歲時祭典展演的各原住民族音樂、歌舞為例,不僅不同族群各有其傳統,甚或包含其部落自身的空間人文特色及與特定祭儀活動的關係。又以漢人傳統表演藝術為例,就演出形態與編制特色則大約可以粗略分為戲曲、音樂以及雜技藝陣等三部分。戲曲傳統中,又可再區別出人戲與偶戲,而雜技藝陣展演也經常可見有一定程度情節成分或戲劇性。此外,多數演出還常需要結合音樂,即便如只用鼓樂伴奏的獅陣或宋江陣。
前述源自漢人文化的表演藝術傳統,可以發現戲曲文化滲透進入其它表演藝術類型領域的現象。如在臺灣民間社會曾經普遍出現的曲館文化,此類業餘表演組織以音樂形式最為常見的學習、展演模式,實際所學多涉及臺灣各劇種的戲曲音樂內涵。如彰化以南門梨春園為首的「四大館」,即長期以業餘子弟表演北管戲曲而聞名。南管類館閣涉及俗雅定位,甚或與特定劇種親近程度,而有洞館、品館或九甲(交加)館之別。另外,同時代北部客家聚落的青年子弟,戰後流行學習八音,還參考當年職業八音樂團為使表演內容多樣化,而於演出活動引入北管、採茶戲、客家山歌等曲目。
1930年代廣東樂也開始傳入臺灣,為戰後國樂發展奠定最初的接受基礎。直到20世紀末,許多民間樂師仍習慣稱國樂為廣東樂或漢調。戲曲藝術,尤其當代臺灣仍能持續演出的劇種,如北管戲曲/亂彈戲、南管戲曲/梨園戲、歌仔戲、客家戲、京劇、豫劇。這些劇種的唱腔或後場音樂體系各有不同,以歌仔戲、客家為例,本源自閩南、客家移民的山歌俗謠,至20世初期,表演者嘗試參與當時開始崛起的商業劇場,在親民的歌謠、語言及表演的基礎上,並兼吸收同時期其它大戲劇種的劇目、服裝、表演、舞台美術、音樂及伴奏配樂等種種長處,最終發展成為新興的大戲劇種。
不僅人戲有不同的劇種,偶戲在臺灣亦有布袋戲(掌中戲)、皮影戲及傀儡戲等三種於民間傳演,其中又以布袋戲的發展最為興盛多樣。觀察其所用唱腔或後場伴奏音樂,可知臺灣傳統偶戲的音樂都是從特定的大戲聲腔音樂吸收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