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黃美娥
所謂臺灣文學,是指產生於臺灣島嶼上的一切文學,或是雖然不在此地生成,但作品內容與臺灣有關者,亦可列入其中。而有關臺灣文學的範疇,若從語言文字使用情形來看,包括無文字而採取口耳相傳方式傳播的口傳文學(或稱民間文學),用文字書寫的古典文學和新文學三部分。至於相關發展情形,早從原住民口傳文學發生開始,到後來沈光文、鄭成功移入漢文學,歷經清領時期、日治時代,以及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不僅出現過為數可觀的作品,且曾使用多種語言創作,像是羅馬字、傳統漢文、北京白話文、臺灣話文、日文、原住民族語言等。整體而言,相關文學發展概況的勾勒,目前已有數種文學史著述可供參考。
其一,強調臺灣文學主體性,並從後殖民史觀著眼者,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1987)與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2011)堪稱代表。二者對於臺灣在1920年代以後,白話文學的孕育背景、發展經過、演變歷程,以及各個階段的創作特點,有著相當清楚的交代。在書中,兩位作者皆以十年為單位,依次介紹了從日治時代到戰後時期臺灣文學的主要表現與活動情形,前者係以1980年代為研究下限,後者則擴及1990年代與2000年作家、作品表現,雖然彼此審美意識及對本土性之解讀略有差異,但均探討了新舊文學論爭、白話文學生成、臺灣話文運動、皇民文學、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文學、鄉土文學、臺灣文學正名論等重大議題。另外,書中也按照時代先後,列舉許多經典作家之作品進行剖析,故從中不僅可以發現臺灣文學的多元面貌,尚可深切體會眾多作家對於殖民體制與戒嚴體制的對抗、見證,乃至於力求超克與救贖的努力,文學成了時代最佳顯影。
其次,在古典文學方面,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2007)〈臺灣古典文學史概說〉一文,一方面以萌芽紮根、發展茁壯、應變維新三種狀態,描摹1651年至1945年間,明鄭至清朝康雍時期、清朝乾嘉到同光階段,和日治時期臺灣古典文學的演進軌跡;另一方面,亦不忘從區域文學角度,關注各地創作情況,因而指出臺灣南部地區在傳統文學的紮根與興起,較中、北部為早,而東部地區則是全臺中最遲者。至於在作品類別上,詩、散文、賦、小說、詞、詩話俱有,雖然就作品創作而言,頗多學習自中國古典文學,但因為臺灣時勢、政局、社會、文化之影響,故也會鎔鑄本地經驗,不乏在地色彩。附帶一提,在結束日本殖民統治,進入戰後的臺灣古典文學,雖然創作未曾消失,但因為國語運動關係,追求言文一致的結果,白話文學真正成為文壇主流,至此古典文學遂難以與之相抗衡而徹底式微了。
其三,除了臺灣新文學和古典文學的文學史著述之外,尚有從原住民族文學入手者,浦忠成《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2009)即屬必讀之作,他在書中分由「口傳文學時期」與「使用文字以後的原住民族文學」兩部分進行說明。原本有關原住民口傳文學發生的時間軸線稍顯模稜,導致相關文學史之書寫有其難處,但此書嘗試從文學發生空間的高山、平野、巨石、洞穴、深谷、海岬著眼,透過相關故事、詞彙的爬梳與釐析,並從渾沌時期的神話敘述、洪水肆虐的記憶、家族部落建立與文明起源、山川名稱與文學想像、奇異的人與世界、部落戰爭故事、傳奇人物故事、動植物與人、接觸探索的時代等面向加以考察,找出其間的時間思維而與以排序。不僅於此,他還進一步指出了臺灣原住民使用文字表述或書寫,是在進入日治時代之後,並且關注此後直到二十一世紀的原住民族文學表現,同時也評述若干原住民作家的出版品,且對原住民族文學前景做出分析。因此,無論是就口傳文學到作家文學之間發展歷程的銜承說明,或是揭示二者的文化通貫性與一體性,在在都使原住民文學發展更具脈絡化。
以上,所列幾種文學史著述,固然有助闡述臺灣文學發展梗概,不過認識臺灣文學的方法,並不僅於此而已;尤其,臺灣文學的發展與研究,雖然相關學科體制化,即在大學裡面設立學科進行講授,遲至2000年以後才普遍出現,但作為一門新興研究學科,在彰顯臺灣文學的本土性、在地性與主體性之餘,卻十分重視與國際接軌,故在研究取徑、詮釋框架方面,相當留心國際最新學界動向,特別是對西方重要文學理論的汲取與挪用;其中,後殖民理論、現代性思潮、跨領域研究,以及世界華文文學、民國文學、華語語系文學的討論,或是東亞研究、全球化研究視角,莫不受到臺灣文學研究者的高度關注。
只是,前述各種來源不同、發言立場有異的學術話語,其實會引發觀看、凝視臺灣文學的差異視角和意識形態立場,但這對於臺灣文學思考自我存在位置,以及在世界文學中的角色意義,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刺激與提醒作用。更何況,臺灣文學作為島嶼文學,面積雖小,但卻擁有似海洋一般的胸襟與氣勢,特別是在經歷不同政權的執政之後,早已培育出轉化各種苦難以成為養分的毅力,並企圖在這片土地上,經營出既可呈顯自我文化、社會歷史與思維特質,又能細膩傳達人類情感,發抒家國感傷,且與世界共鳴共振之作品。
而繼介紹數種可以快速掌握臺灣文學史整體脈絡或輪廓梗概的著述篇章之後,關於認識臺灣文學作家與作品,設法閱讀作家全集或個別作品集自是必要路徑,但在紙本型態的出版品之外,現行電子書也日漸風行,成為可資善用的管道。實際上,臺灣政府機關與民間機構,在近年更嘗試透過數位網路,去進行各種傳播與推介工作,包括國立臺灣文學館所設置的「臺灣文學網」、[1]「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2]「歌仔冊資料庫」、[3]「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庫」[4]等;國家圖書館亦有「臺灣民間傳說主題資料庫」、[5]「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6],而中興大學在2015年甫完成的臺灣經典作家主題館「臺灣文學大典」,[7]也收錄了如楊牧、李昂、吳濁流、王文興等三十位經典作家的影音資料以及手稿文獻,後續預計增補達到百位重要作家訊息。如此一來,藉由網站資源的引介,即使不在臺灣國內的讀者,也同樣可以迅速得知臺灣文學作家的生平小傳、創作年表、作品大要,甚或是相關評述情況。
當然,臺灣文學作品的外譯,亦是直接提供海外讀者認識臺灣文學作品的方便之路,例如英譯部分,中華民國筆會於1972年以來發行的英文季刊《當代臺灣文學英譯》,或是美國加州大學杜國清教授在1996年推動發刊的《臺灣文學英譯叢刊》,迄今選編、翻譯過許多臺灣文學經典作品,這是英語世界讀者認識臺灣文學的重要橋樑。而正是明白翻譯的重要性,臺灣政府自1990年起便開始推動「中書外譯出版計畫」,目前更在國立臺灣文學館內設置「臺灣文學外譯中心」,作品翻譯語言也包括日語、韓語、德語、法語等。此外,其實更及時的作品出版訊息,還可利用「網站,此網站專為外國讀者定期選錄臺灣原創作品進行英文摘譯,其中頗不乏文學之作,由此能夠得知新書訊息。
至於本「文學工具箱」之策畫,乃是針對臺灣文學史與臺灣文學作家、作品,進行篩選與規劃,並在兼顧臺灣社會經驗、文學作品美學表現、主題類型特色等因素考量之下,經由16項主題、160部重要作品,去進行臺灣文學的介紹與闡揚,故能提供一個較具系統性認識、親近臺灣文學的入門方法,因此值得優先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