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製作版材,經過印刷而成的一種繪畫形式。與一般直接手繪在畫面即完成作品最大不同之處,是版畫之藝術創作方式具有間接性及複制特性。 (更多內容)
林煌迪的作品中有許多雷同形式的符號、圖像、照片或物件的集合式類聚,透過這些眾多集合性物件所合成的集體樣態,通常很容易可以發展出一個指涉其共同性的敘事脈絡,但林煌迪偏偏要將這些證據裡弔詭的差異性、可疑性... (更多內容)
對於文化符碼的操玩,意義系統的生產和再思考,是林煌迪在〈不明物識別〉這個系列的主要脈絡。在他的創作中經常出現的「外星人」或「不明飛行物」等符號,象徵著未知的他者,以及我們對於未知他者的想像及既有認知的... (更多內容)
常民元素如何與當代藝術創作結合,侯俊明對此開闢了一個引人矚目的新徑。侯似乎有種看穿人類本性的天賦,透過老辣、精確、絲絲入扣的視覺語彙,將臺灣社會光怪陸離的現象,以及背後悸動著的強烈慾望,打造為發人深思... (更多內容)
除女體造形外,貓的形象也是作者情愛主題作品中常出現的元素,甚至將女性比喻為貓。〈綠色的夢〉中的女體正用力蹬腳、伸展利爪,像似要逃脫或抗拒左側猥瑣的幽靈。作者將愛情中的缺憾遭遇及苦悶,以象徵的戲劇性繪畫... (更多內容)
作者 1990年代初期的繪畫多著墨於男女情愛刻劃,浪漫式的回憶與相思常成為畫中的主題,儘管多數的臉面表情缺乏歡愉。〈國王的夢〉延續作者一貫的大膽用色,強烈的紅綠對比與裝飾性圖式,更添畫面的視覺誘惑性。 (更多內容)
〈時間追想〉一作,作者以大量的故宮文物、墨寶畫作、古蹟照片的層疊套印,表述一種文化上的時間感。偶有穿插現代物件如齒輪、酒杯、臺北故宮建築..等,對比性地拉大時代軸距。這種文化物件的視覺拼合,將中國精緻... (更多內容)
〈古砲台測試〉是作者《臺灣名蹟系列》作品之一,以建於 19世紀末位於基隆的一級古蹟「海門天險」砲台為藍本。畫面出現許多測量性符號與在地風土圖像相呼應。「方位」測繪與地理空間的探測,象徵砲台在臺灣面向世... (更多內容)
「本位」是李錫奇的一個重要觀念,在六○年代後期,他就把「方圓變奏」和以民間賭具為主體進行變化的作品,統稱為「本位」。本幅作品是以絹版印製的版畫,作者以十幅串聯成一件作品,將方與圓之消長排列,產生多變的... (更多內容)
「生活符號」系列是廖修平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創作,透過他巧妙的組構與再詮釋,作品自然流露出「吉祥、喜氣與幸福感」。本幅作品以傳統鎖鑰的造形兩相呼應,在紅、黑色彩的比對下,多了一層次的對話。 (更多內容)
作者將傳統中國民俗器物圖像平面化、幾何化,再以現代繪畫的形式及絹印版畫的技法來表現,如彩虹亮麗的色彩與古樸沉靜的色調融合成一幅東西兼融、風格獨特的現代版畫。 (更多內容)
1963年顧福生移居法國之後前往紐約,此時正值普普藝術風行,在多元活潑的藝術環境中,其作品也逐漸走出沉鬱憂傷的情境,明亮及高彩度的作品出現了,人物的表現動靜皆有,繪畫形式也從早期寫實到材質上的運用與試... (更多內容)
民俗藝術的特色與童稚造形是吳昊繪畫表現的獨特風貌,本幅作品是回憶童年趣事的創作,他將童年與村童戲弄驢子的回憶與傳統刺繡的造形融合,並將驢子改為馬,增加野性與造形變化的趣味,呈現出極具傳統趣味與古樸的版... (更多內容)
吳昊的版畫也有相當突出的表現,曾與李錫奇、陳庭詩並稱,之後加入「現代版畫會」並以「版畫家」的身分知名於藝壇。本幅作品透過傳統的線描,加上民俗藝術的童稚造形,呈現吳昊作品的基本風貌,表現一種古樸而稚拙的... (更多內容)
周瑛以版畫創作知名,他的作品在40年代時期,多以木刻版畫鄉土寫實人物方式來紀錄臺灣農村富足安康生活樣貌,之後逐漸轉變成抽象性,不規則立方體,漂浮、聚散的視覺形式,並開始嘗試以複合媒材來創作。作品〈石之... (更多內容)
《竹鎮歡喜圖》(1977),本作以臺灣竹山作為取材對象,記錄從南京到臺灣生命痕跡的輪轉,作品構圖類似傳統風俗畫-清明上河圖,表現了民眾辦喜事的熱鬧景象,將生活所見事物納入其中,為當時時代背景見證。靈活... (更多內容)
從1960年初陳庭詩開始在表現技法和媒材上,不斷地嘗試開拓。1964年以後,開始採用臺糖公司開發的蔗板副產品,創作大幅版畫。1969年創作《冬眠》一作,他從中國的金石碑拓尋獲靈感,放棄木刻手法,採取手...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