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榮1972年出生於臺灣臺北,1995年於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1年取得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2003年獲得第十一屆中華民國國際版畫與素描雙年展素描類「金牌獎」,也是2007 年第十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得主。陳建榮的繪畫風格獨具一格的地方在於他「似是而非」的模糊狀態,他的畫面經常透過建築空間和線條的經營凸顯其結構性,但又以色彩的配置、塗抹、滴流等繪畫性的筆觸表達出抽象的美感,對其結構性再次進行消解和解構。
2001年起,〈白色建物〉及〈Sky Blue〉系列開始發展,建築透視圖、剖面圖和規畫草圖這類圖像元素大量出現在畫面,2007年發展至今的〈Landscape〉系列更進一步開展內部結構至外部,以城市景觀和建築空間結合。白色建物和規劃圖象徵一種待完成的輪廓,而在這結構中所進行的視覺色彩實驗,像是藝術家對於可見形式和結構性的再次質問,然後他將這種不確定性的質問過程轉化為一種抽象的感性形式。
〈Sky Blue〉系列開始於2001年,承續早期繪畫中有關空間建物結構的元素,而在這個階段,藝術家似乎著重在線條、輪廓、塊體和結構性的表現,大面積塗抹的顏色、加上線條、點狀、塊狀的色彩構造。作品裡所包含的不僅僅是底稿那建築空間和規劃線條所暗示的結構性,由色彩的點線面所構造出來的抽象造型,是藝術家繪畫性的結構美學。這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以藍色色調為主,或者,在畫面上凸顯出藍色主調的塊面,這些充滿結構感的表現性,由色彩和線條的互動交織,達成觀眾閱讀畫面的節奏感。
縱然藝術家陳建榮沒有說太多他的繪畫和城市風景之間的關聯,但從畫作的命名看來,〈傳動〉、〈白色建物〉、一系列以〈Landscape〉為題的創作,加上畫面中若隱若現的機械零件:輪軸、鋼架、發動機、樓房、建物草圖、空間平面圖等等,可以看出創作者所對應的是工業都市裡理性架構,和速度化的空間肌理,這些成為了藝術家刺激感性經驗的靈感元素。
然而,對於機械主義及數位科技所帶來的高度理性規範和結構,是否真的解決我們現實生活的種種問題,或者是否能夠帶來更好而值得期盼的生活願景?答案卻是不明確的。如同藝術家所描述的這一切城市風景「涉及『不確定』的特性」,也暗示人們在現代工業社會異化之下的處境和經驗-「人們正迅速的被消解、融化於當前快速的能量傳動、訊息流通當中,也許有多種可能性,也可能根本沒有可能。」
中文作品名: | Sky Blue XI |
---|---|
英文作品名: | Sky Blue XI |
作品年代: | 2007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97×130 cm |
作者: | 陳建榮 |
作者年代: | 1972 - |
典藏單位: | 徐莉玲女士收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index/536 陳建榮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71~1980 ─ 六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