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生於安徽蚌埠,1949年隨革命軍遺族學校來到臺灣,1955年師大美術系畢業。初期繪畫受到康丁斯基與克利的影響,隨後又受到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使用的工具與技法是來自西方,意境方面則來自中國傳統山水,風格形成卻是抽象表現主義。
1963年劉國松以改良的棉紙上繪墨,然後再將紙筋撕掉,就產生了很特別的紋理和肌理,這種肌理連同狂草般粗壯的線條和濃淡乾濕的渲染,再敷染色彩,產生特異的效果,而創立自己獨特的現代水墨畫風格。期間有幾個不同的風格演變,有「拓墨」、「兩截式」、「太空」、「水拓及漬墨」等系列。各系列表現形式雖有不同,但墨與色的細蘊剔透暗示了流動與變化,物像邊際的翻闊外拓具有中國草書在時空上的延展性。狂草般的線條和虛實相關的構成是中國繪畫的特色,也是異於西畫的地方,這種狂草般的線條在畫面產生的延展以及那虛實互動的構成,正表現出中國山水畫的氣韻生動與生生不息的意境,也就是表達了宇宙循環不息的精神。
劉國松的繪畫風貌雖有多種,但繪畫創作方式卻與西方自動論(automatism)如出一轍,劉國松所標榜的「畫若布奕」,就是讓偶然性的抽象造型自身來決定下一步的發展,這一種自動性表現法實跟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的自動揮毫而讓這種動作來發展畫面的藝術主張完全吻合,由此可見劉國松從抽象表現主義汲取了許多養份,積極使用「畫若布奕」的自動性表現法讓潛意識的揮毫自身去決定繪畫的發展,創造出有變化且意想不到的生動畫作。
1970年代劉國松受「極限繪畫」的影響,開始運用噴槍技法,創作「月之蛻變」系列作品,本幅作品即為此系列作品之一,係運用水墨拓染及現代幾何造形相互結合融合為一,形成新的山水畫風貌,也將山水畫意境轉入西方科學發展的新意,畫中漸進下降的太陽,彷彿落日一般由天際沉入地面。
劉國松是戰後臺灣現代繪畫運動中最活躍的畫家之一,早年發起成立「五月畫會」是其投入現代繪畫的開始,雖是學院養成的畫家,也受西方當時潮流的影響,但他不甘於模仿西方,也不甘於抄襲古人,在這波現代繪畫運動中他對於中國畫的現代化及現代中國畫抱持著一種使命,在文化的傳承與轉化中選擇對傳統作改革,他勇於向傳統挑戰,提出「革筆墨的命」,推動水墨繪畫的現代化,不斷創新技法,為傳統國畫注入新生命,成為現代水墨改革最重要的推手,其獨特的水墨畫風格,在形式上具有現代感,卻傳達出東方的哲學思想和審美趣味,為二十世紀水墨畫開創出新的面向。
中文作品名: | 日落印象之8 |
---|---|
英文作品名: | Impression: Sunset Ⅷ |
作品年代: | 1972 |
媒材/分類: | 水墨與書法 |
尺寸: | 186×46.5 cm |
作者: | 劉國松 |
作者年代: | 1932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31~1940 ─ 二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玄想的諸峰 山外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