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先銘1959年出生於臺北,1982年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服完兵役後不久,陸先銘即與同學組織「華岡現代藝術協會」,以舉辦講座、出版學報等方式,為具批判性的年輕藝術家建立發聲的管道。同時他也是1985年強調呼應社會脈動的「臺北畫派」創始成員之一。90年代初,陸先銘以「陸橋」的繪畫符號,樹立了個人獨特的創作語彙。自此以高架陸橋、重型機具作為象徵城市巨獸的圖騰,並透過對市井小民的細膩描繪,再現城市浮盪下「異鄉人」般的孤寂感。而藝術家與社會關係的思考,以及映射當下環境的理念初衷,始終貫穿在陸先銘30年來,建構臺北地誌般的「都會寫實」創作脈落中。
〈阿公的寓言〉創作於1996年,近似西方祭壇畫的連屏形式,羅列龐大的城市構造物與孤獨人身。畫面中央冷冽的白光迎面而來,陸橋樑柱及放射的光影又遙指遠處的未知光源,形成前進與後退的兩股反向拉力。被擠壓在右側那踽踽獨行的老者,在前、後的空間拉扯下,更顯其進退維谷的孤獨。藝術家同時運用了立體實物延展畫面的空間結構,迫使觀眾向後推移,需以一定的視覺距離「憑弔」這既熟悉且陌生的城市夾縫剪影。陸先銘以近似宗教性的嚴謹形式,帶出貼近當下現實的主題。刻意為特定時空標註烙印,讓人們能再次追索、認識並反省我們所擁有的生活。
解嚴前後的臺灣時空,急劇的「變動」是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普遍現象。臺北市也在邁向國際都會型城市的進程中,積極進行各項交通建設。這些輸送的巨龍不僅更動了城市的面容,也擾動了人們的生活節奏。目睹臺北的快速轉變,陸先銘提及:「我的心是被撞擊的,只想趕緊將這些變化畫下來…。」撞擊藝術家的,不是城市進步的榮耀或消費的繁華表象,而在於隱藏在城市環境間隙中,那難以承受的生存困頓。陸先銘選擇此特定的角度觀察他生於斯長於斯的城市,以探求人與文明間的對應關係。其作品不僅成為90年代城市議題的經典美術圖像,也是藝術家為這段特殊時空所留下的歷史見證。
中文作品名: | 阿公的寓言 |
---|---|
英文作品名: | Grandpa's Allegory |
作品年代: | 1996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275×450×66 cm |
作者: | 陸先銘 |
作者年代: | 1959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