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臺北大稻埕,原名金火,二歲時喪父,由母親陳氏獨立撫養長大,就讀公學校三年級時受導師陳英聲啟發,開始學習繪畫。1923年考取臺北州立工業學校土木科,後來因志趣不合申請退學在家自修繪畫。1925年拜蔡雪溪為師,並為郭氏取名「雪湖」,與任瑞堯結識成為知己,1927年以《松壑飛泉》入選第一回臺展東洋畫部,與同屆入選之陳進、林玉山被譽為「臺展三少年」,1928年以膠彩畫《圓山附近》獲第二回臺展特選,因其筆法細緻綿密,用色繁複和諧,穠艷奪目,被日本南畫大師松林桂月譽為「細密畫的變種」,遂成為「雪湖畫派」之典範。其後更連續多年榮獲特選與「臺展賞」、「臺日賞」、「朝日賞」等佳績。
本幅作品是郭雪湖於1933年以無鑑查參加第七回臺展的作品,係郭氏於1931年第一次赴日本旅遊受東京畫壇的影響,而改變原有繁複精密細描的畫風,轉向水墨設色意境深遠表現的作品,描繪地點是京都南禪寺境內賞景有感所創作,雖以水墨山水畫表現,卻與參加第一回臺展之《松壑飛泉》循傳統水墨之表現完全不同,而以日本膠彩畫揉紙技法作出肌理,再以水墨完成。此作用筆奔放以墨代色,大膽地打破舊的思維觀念,勇於嘗試創新,有力求突破的企圖。但類此《寂境》風格的水墨作品在郭氏創作中並不多見,於臺展第七回後成為絕響。
郭氏在創作之餘也積極參與繪畫活動,1930年參與鄉原古統、木下靜涯等人所組「栴檀社」,1934年與曹秋圃、呂鐵州等人組「六硯會」藉以推廣東洋畫、西洋畫及書法,1946年與楊三郎共同推動「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1964年旅居日本,1978年定居美國舊金山,期間經常旅遊寫生創作,郭氏畫風多樣及經常寫生,題材多旅遊風物,水墨、彩墨、膠彩兼治,賦色樸而不華。旅日時期多作系列瓶花,典雅富麗。旅美時期色面簡潔穠艷,氣度恢宏。藉由多元文化的啟迪,更豐富了其創作作品的內涵,創作表現呈現由繁入簡,風格也從婉約秀麗轉為豁達豪放。
中文作品名: | 寂境 |
---|---|
英文作品名: | Solitude |
作品年代: | 1933 |
媒材/分類: | 水墨與書法 |
尺寸: | 151.5×234.5 cm |
作者: | 郭雪湖 |
作者年代: | 1908 - 2012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