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坤榮1955年出生於台北三重,曾就讀軍校,並在兵工署擔任六年技術生。結束軍旅生涯後,胡坤榮考進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在藝專就讀期間,受到藝術家陳世明的啟發,並經過大量閱讀與操作體驗,胡坤榮逐漸在幾何抽象的形式中,找到自我的創作方位。80年代間,在與林壽宇及其他創作旨趣相投的年輕藝術家交往互動下,胡坤榮對幾何抽象形式的創作自覺更加深化而落實。1990年,在創作風格趨於成熟之際,胡坤榮隻身前往巴黎。這段十年的藝遊生涯,並未改變他創作的基本取向。返台後,更在個人化的幾何抽象風格中,創造更細膩且豐富的視覺可能。
作品〈八分之八〉由8件大小不一、長寬比例不等的矩形畫布並排而成,組合長度逾6公尺。隨著垂直並列的色面造形引導,觀者的視點自然而然呈水平游移,畫面的流動性與觀看的時間感油然而生。而造形及色彩元素所結構出的空間節奏,疏、密、急、緩,時高時低,帶入了音樂性的律動想像。理性的構圖與設計,往往是人們解讀胡坤榮作品的第一條路徑。但胡坤榮曾自述,作品創作之初並不事先預作圖稿編排,而多憑藉創作過程中的直觀與即興。直觀與即興較偏向感性的引導力量,畫面隱約透露的抒情性似乎也得以印證,這或許能提供我們對胡坤榮的創作另一層解讀。
80年代隨著體制、禁忌的鬆動,與經濟的躍升,台灣藝術環境開始呈現多元、複雜的面貌。除了強烈現實意識與本土關懷的表現性具像繪畫外,開放且積極的吸收西方前衛訊息,專注於藝術形式的轉化則是另一支平行的脈絡,其中以胡坤榮、莊普、賴純純等「異度空間」、「超度空間」展出藝術家為主要發展軸線。這群年輕藝術家,由於受到林壽宇極限藝術形式與創作觀的感召,很自然地形成一個群聚的團體。相較於其他熱鬧紛呈的畫會組織,此群體藝術觀念的內在凝聚更強於外在的運動性格,成為80年代台灣美術運動的另一重要支脈。
中文作品名: | 八分之八 |
---|---|
英文作品名: | 8 Over 8 |
作品年代: | 1995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200×630 cm |
作者: | 胡坤榮 |
作者年代: | 1955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