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幸婉1951年出生於臺中,父親陳夏雨為臺灣前輩雕塑家,一生創作不輟。陳幸婉以藝術作為生涯職志,來自父親的影響自不待言。1972年,陳幸婉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於國中任教,1978年辭去教職潛心創作。在創作摸索期間,陳幸婉的創作已呈現抽象表現主義傾向,之後她加入李仲生的討論教學達三年,80年代中期創作風格漸趨明朗。1985年,陳幸婉毅然前往法國遊學,追求更開闊的創作眼界。在這之後陳幸婉的創作發展,儘管在語法上依然抽象,但現成物拼貼所散發的材質感染力與淋漓的墨汁滴流,讓作品承載了更多的敘事與情感表述。2004年,陳幸婉在巴黎旅居中因病過世,為53年的人生與藝術之旅畫下休止符。
波蘭音樂家葛瑞斯基1976年依據一位在納粹集中營受害母親為兒子所寫的祈禱文,譜寫了第三號交響曲。由於此樂作背後所承載的歷史悲劇,以及樂曲本身肅穆憂傷的音樂感染力,觸動了陳幸婉創作〈德國印象—聽了葛瑞斯基的第三交響曲之後〉。作品標題中的「之後」,標明藝術家並非直接將樂曲本身的音樂性轉化為視覺。而是揉雜了被樂音感染的情緒悸動、對樂曲內容的情感投射,以及對歷史悲愁的人道感懷。濃墨在紙上滴流潑灑、迴旋轉折,有急促、有舒緩,有穩定的結構,有狂放的噴發。我們無需去對應樂曲與畫作的結構,在墨漬豐富的表情中,藝術家善感的心思與滿溢的熱情已躍然紙上。
陳幸婉就讀國立藝專期間(1969-1972),臺灣第一波現代藝術運動已經平息,藝術圈的沉寂與資訊來源的匱乏,讓陳幸婉透過美國新聞處所獲取的抽象表現主義畫作,成為她日後選擇抽象創作風格的重要起因1。僅管深受抽象表現主義與李仲生的教學啟發,陳幸婉卻在一種具有象徵性指涉與豐富情感投射的多媒材運用中,走出自我的成熟風格。所以論者常以「抽象的非抽象表現」來形容陳幸婉創作的特殊性。而她的女性身份,以及兼具雄強與溫婉的豐沛創作表現,也讓陳幸婉常在90年代對臺灣女性藝術家的研究議題中,成為重要的討論典型之一。
1程延平,〈象王行處落花紅〉,《典藏今藝術》,第153期,2005.6,頁132。
中文作品名: | 德國印象—聽了葛瑞斯基的第三交響曲之後 |
---|---|
英文作品名: | Impressions of Germany: from Gorecki-Henryk's Symphony No.3 |
作品年代: | 1999 |
媒材/分類: | 水墨與書法 |
尺寸: | 137.5×417 cm |
作者: | 陳幸婉 |
作者年代: | 1951 - 2004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