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瑞1950年出生於屏東南州,1969年考進師範大學美術系。1975年,卓有瑞以《香蕉》系列連作引起相當大的議論,也因此讓她備受關注。隔年卓有瑞遠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Albany分校進修,取得碩士學位後留駐紐約市。運用攝影、投影機為輔助從事細膩的寫實繪畫,是卓有瑞的主要創作方式。赴美之後,直到1986年卓有瑞才再度發表《影子》系列。幻化光影與歲月痕跡是這一系列創作的主軸。90年代,卓有瑞將凝視焦點聚焦於「牆」。景深縮短近逼,寫實而綿密的牆面肌理,讓作品帶有抽象畫意。2005年,卓有瑞應聘香港浸信會大學,而香港的山海月夜,也開始在她的畫作中舒展開來。
《香蕉》系列連作1975年在美國文化中心第一次系列性展出時,卓有瑞將這70年代為臺灣賺取大量外匯的果中英雄,以史詩般的巨大畫幅,再現其從初胚、青綠、黃熟到腐壞的生命歷程。逼迫人們凝視從源生至消滅間,那短暫又不可逆轉的生命常軌。〈香蕉系列之七〉在生命序列中已進入後半期,圖像所呈現的撕裂斷折、皮開肉綻,雖僅是「香蕉」,卻令人觸目驚心。如果說,藝術家從描繪對象上找到一種對生命存在及脆弱易逝的詮釋觀點。那麼,畫中香蕉的被剝離、啃噬與折損,或可視為某種承受意外、傷痛、甚至殘害的表徵。特別是透過如此精準、飽滿的畫工呈現,鮮明冷靜絕不搧情。卻也直接、銳利毫不留情。
60年代後期,照相寫實主義繪畫在美國開始發展,經由相機拍攝及影像投射,藉此獲取精準的造型輪廓與色彩元素。卓有瑞透過來自香港的圖冊畫片,間接接觸到美國照相寫實主義繪畫的創作範例。大學畢業後即嚐試利用幻燈機來作為繪畫輔助,並開始創作《香蕉》系列連作。70年代初期,臺灣對照相寫實繪畫的理解相當有限,卓有瑞以此方式創作並首度大量公開展示作品,算是開啟了臺灣照相寫實風氣之先,並被後來的臺灣鄉土寫實畫家廣為運用。而出乎藝術家意料的是,因香蕉外型的性徵聯想,不僅在當時引發衛道人士的議論,90年代更被譽為臺灣女性主義藝術的先驅之作。
中文作品名: | 香蕉系列之七 |
---|---|
英文作品名: | Banana Series: 7 |
作品年代: | 1975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81.5×224.5 cm |
作者: | 卓有瑞 |
作者年代: | 1950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