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鏡1945年生於四川重慶,在臺度過青少年時期,1968年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李小鏡原本主修繪畫,大三暑假接觸電影製程,開始對攝影與電影萌生濃烈的興趣。1970年李小鏡前往美國費城藝術學院研習電影及攝影,取得碩士學位後轉赴紐約發展,並投入商業攝影產業領域。1980年代後半,李小鏡開始著手藝術表現力的攝影研究。更在1992年藉由數位科技器材與作業軟體,將傳統光學攝影轉換為數位影像製作,大幅拓展了個人創作自由度與藝術表現空間。此後,李小鏡以其獨特的獸形人物肖像,建立起個人的創作語彙,作品廣受注目並屢獲國際重要展覽邀請展出。
李小鏡的「肖像」作品製作過程,結合了精湛的攝影技術與複雜細膩的數位影像處理。他往往預先研究受拍對象臉部與體態特徵後,再運用數位影像軟體順著特徵進行變形改造,如同探掘人心潛在原始野性並賦予視覺化形像。所以作品形象有時儘管誇張詭異,卻又具備「相由心生」般的視覺說服力。〈夜生活〉一作,李小鏡仿擬古典的〈最後晚餐〉構圖形式,鋪陳紐約紙醉金迷的當代生活情態。畫面中十三個人獸男女,或調情、或補妝,或目光迷惘空洞、或眼神銳利挑鬩,交織出現代生活中怪誕且複雜的人際互動。李小鏡的「獸臉」已成為一種對普遍人性的隱喻,訴說著人獸間微妙的聯結與模糊的界線,釋放出潛藏於文明生活下的冷酷競爭與掠食本質。
1972年起,李小鏡以一個外來的亞裔身分,身處競爭異常激烈的紐約廣告界。從最基層的排版工作起步,以20年的時間,從商業攝影跨足報導攝影再轉換到藝術創作,其間經歷漫長的時間醞釀與無數辛勤的工作累積。李小鏡曾提到,1992年購買第一部麥金塔電腦,是他一生中所做過最重要的決定。他以「如虎添翼」來形容,電腦科技給了攝影一對翅膀,讓它無所不能1。的確,數位科技為視覺藝術開拓出嶄新的媒材,以及全然不同的表現語言。李小鏡藉由這對「翅膀」的輔助,將原本已十分厚實的藝術涵養與攝影功力,從形式的限制中得到解放,飛入更寬廣的創作天空。
1葉謹睿,〈過去、現在與未來—李小鏡〉,《藝術家》,第353期,2004.10,頁424。
中文作品名: | 夜生活 |
---|---|
英文作品名: | Night Life |
作品年代: | 2001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152×549 cm |
作者: | 李小鏡 |
作者年代: | 1945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