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壽宇為台中霧峰林家嫡裔,1933年出生於霧峰宮保第,16歲即離台赴香港就學。1954年進入倫敦綜合工藝學院研習建築與美術,之後並長駐英國專職創作。60至70年代間,林壽宇在世界各地舉辦十數次個展,作品廣為各國收藏,累積顯著的藝術聲譽。80年代初林壽宇返回台灣,以其純粹、冷冽的《白色空間》系列繪畫,引發藝壇對「幾何抽象」與「極限主義」的廣泛討論。更帶領一批年輕藝術家於春之藝廊舉辦「異度空間」及「超度空間」展,為80年代台灣抽象藝術及空間裝置創作開啟了另一片視野。2011年12月31日,林壽宇病逝於台中榮總,結束他79年精彩的一生。
我們前面是甚麼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什麼就是什麼 一切無分別 一即一切 1
2010年,林壽宇在此生唯一的回顧展中寫下這段偈語般的簡短自述。此思路貫穿了林壽宇半世紀以來的藝術信念。既然言不盡意,那就讓藝術回復到老子所言「復歸於樸」的絕對純淨。〈第一個夏天1969〉的畫面元素由白色基底、白色矩形色面,以及黑色水平細線所組成。色彩學中被定義為「無色彩」的白,在多層塗疊及對顏料性質的精準掌握下,呈現輕/重、厚/薄、透明/沉滯的空間層次,讓「白」成就「無彩之彩」的豐富韻律。然而,作品所呈現出的物理層面,卻難以道盡藝術家的生命情態。當畫家說「什麼就是什麼」,這個「什麼」,就留待觀者以自己的轉念去加以填補。
1林壽宇,《向大師致敬系列—一即一切:林壽宇50年創作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2010.5,頁12-15。
生於臺灣近代史上的重要家族,林壽宇自幼承襲家族的臺漢文化陶養。接受日治小學教育、國民政府初中教育、香港英式中學教育,以及歐洲學院藝術養成教育。中西文化因子在林壽宇特殊的生命歷程中,內化成個人涵養,自覺地選擇了西方幾何抽象語體扣接老莊精神哲思的美學操練。80年代返臺之前,林壽宇與臺灣藝壇幾乎沒有互動,其作品也很難在既有臺灣抽象繪畫脈絡中,找到適當的對應位置。但1982年返臺個展,極致簡約的「白」所引發的討論效應,以及引領年輕藝術家開拓創作視野,應是林壽宇藝術生命之外,在臺灣美術史中所呈現最深刻的時代意義。
中文作品名: | 第一個夏天1969年 |
---|---|
英文作品名: | The First Summer Day in 1969 |
作品年代: | 1969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12×101.5 cm |
作者: | 林壽宇 |
作者年代: | 1933 - 2011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