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民國20)年生於福建龍溪縣石碼鎮。父曾請畫師為畫課子圖,其情狀予鄭氏有所啟發。1950年自福建來臺考取臺南師範學校美術科,對水彩畫及國畫等繪畫造詣奠定基礎。於1953年畢業,任教國小3年後,考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大師溥心畬、黃君璧、金勤伯、廖繼春、林玉山等之交織的薰陶之下塑造自己獨特風格。1960年畢業後,應聘於臺中師專任教,也於此時開始逐漸由水彩寫生轉入國畫領域,於師專任教18年。1965年並以〈閒話桑麻〉獲得「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第1名,開始於畫壇嶄露頭角。其後亦屢於公辦展覽獲獎,漸形成自己的畫風。1969年旅居美國參觀博物館及考察美術教育。1974年開始任教師大美術系,1992年榮退,退休後全心投入創作。1997年獲頒臺灣第1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
描寫歐陽修〈秋聲賦〉一文之景象︰秋風瀟瑟澎湃,波濤夜驚之境。畫中表現手法,引用中國平劇中抽象寓意的象徵手法;以樹葉零落雜陳,與鬆散之點葉,表現秋天瀟瑟之意,而以敞開茅舍窗牖展現歐陽子夜讀之景況。其寓意,有如任伯年所畫之〈秋聲賦〉︰書僮以右手衣袖遮掩秉燭,表達了瀟瑟秋風吹入戶牖之意;左上方明月高懸,意即夜已深沉歐陽子方夜讀,以象徵性的手法表現文意,未必要以墨色填滿才能表現夜空。本作含蓄的傳神的傳達了這種夜讀意境,在筆意、畫意交織融合下,構築出空間虛實交疊,自然生動之魅力,是鄭氏畫作中之精心佳作。
本身詩、書、畫三者兼修,受溥心畬老師文人畫理論的影響,表現書法、水墨、篆刻、陶藝等廣泛的創作實力,不論山水、人物、蔬果、靜物、生活小品皆能入畫,運用多種媒材融合創作,強調真實感受與對生活環境的關心,事事皆可入畫,人稱「畫壇怪傑」。國學造詣極深,對古典詩詞研究下過很大的功夫,他強調五四運動中的白話運動對他創作的有很大啟示,因對畫家豐子愷醒世繪畫的喜愛和投入,畫時以白話文跋文創作,並融入民藝,或兒童意趣於創作,以其爐火純青的傳統技法,出之以深厚書法筆墨之功力,故能表現出「樸拙」、「單純」耐人尋味的風格。
中文作品名: | 秋聲賦畫意 |
---|---|
英文作品名: | Ode to the Autumn |
作品年代: | 1979 |
媒材/分類: | 水墨與書法 |
尺寸: | 90.4×60.5 cm |
作者: | 鄭善禧 |
作者年代: | 1931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