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輝,1931(民國20年)生於臺灣嘉義。1954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受教於廖繼春老師、楊三郎等老師指導。曾於1952年「全省學生美展」獲特選第2名,1954年「全省學生美展」獲特展第3名,1963年止在國內各大展獲獎多次。1955年任教於北港中學,1957受年莫大元系主任之邀請擔任母校助教後,在校教學直至教授退休。曾獲扶輪獎(1961)、金爵獎(1980)、中山文藝創作獎(1986)、大學暨獨立學院特優教師獎(1991)、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獎、楊三郎獎等。2002年獲吳三連藝術獎。1966至2002舉行個展33次。
此作巧妙的運用紅、藍、黃、白色構築出〈靜物〉和暖色調下幸福溫馨的畫面,靜物在檸檬黃色調的桌面上,散出和暖甜美的色感,作者以其善用的粗黑色輪廓線搭配紅、藍、綠等對比色調,大膽活潑的呈現桌上靜物,如同在暖陽投射下,透視家庭中桌面上靜物擺設,從中靜靜地散發出溫暖熱情的光輝。物象色光透過交織有穿透感的肌理及空間變化,訴說出作者關照靜物的心境。
早期繪畫風格色彩樸拙、線條粗黑,1960年代受抽象表現主義及立體派之影響,畫風漸趨向半具象,1959年至1962年間,思嘗試畫面的突破,掙脫印象派的畫法,過渡時期風格仍以寫生及靜物為題材,畫面喜歡留粗的黑色輪廓線,色彩暗沉而穩重有力。1962年後的畫風逐漸轉變為近乎抽象的風格,並混合了拼貼手法,形成幾何色塊的構成。1970年至1975年間作品趨向理性的平塗表現,與塊面變化的鑽研,1976年以後開始脫離平面的表現,而在較具象的描述中發揮他對曲線的聯想,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尋求平衡。1980年代以後更為成熟大膽而奔放。其創作特色以纏繞的弧線,豐富的肌理及空間變化,表達個人感情、生命與精神境界,繪畫成就為藝文界肯定。
中文作品名: | 靜物 |
---|---|
英文作品名: | Still Life |
作品年代: | 1979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53.5×72 cm |
作者: | 陳銀輝 |
作者年代: | 1931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