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傅鑑1926(民國15)年生於中壢,就讀中壢第一公學校,小學五年級(12歲)時便入選學校美展。1943年於開南商業學校畢業即赴日求學,逢日本戰敗投降乃束裝返臺。日本留學回臺後仍自持續鑽研畫藝理論,並曾師事李石樵。1976年他再度赴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研習,完成未竟的心願。六十四歲辭去教職,退休後編輯一套國中美術課本。任教國中美術老師近四十年,著有《油畫技法研究》、《透視圖法》、《彿像藝術》等六本書,尤其《天才之悲劇》、《巨匠之足跡》對六○年代臺灣美術青年的啟發甚鉅。曾任「中華民國油畫學會」常務理事、「臺陽美術協會」會員。獲18、21屆「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西畫第1名、第3名,及1962、1963年臺陽礦業獎、1985年中山文藝創作獎、2000年獲第12屆吳三連獎,其藝術成就獲得重要的肯定。
賴傅鑑早年受印象派的影響,後來受立體派大師布拉克的作品感動,轉為研究立體派「分割」的畫面,早期作品用色繽紛,後期作品用色轉趨簡潔。本作〈畫室〉正處於過渡時期色彩轉變的階段,畫面雖然以高調的色差與對比色相的調和呈現,卻是費心地統整整體調性,在極複雜的畫室組構中,畫中左邊是畫面的主要色相分布區域,筆筒和拖鞋、水果和花瓶,以半具象的形式在之中構成,組構出一個半抽象的真實世界景象。藝術家以個人敏銳的思維,解構物理世界中的具體形象,成為線與面的調和節奏。畫面中左邊的物件,有些保留可識的半具象符號,這種抽象語言轉換的過程,及其所傳達的內涵文本意涵,如同立體派最初開始時期,以「靜物」作為其觀察思考的對象,選擇從恆常不動的靜物作為思考時間與空間對應問題的對象。
賴傳鑑早期創作以具象之肖像或靜物為主,50年代後期,他逐漸對立體派分割組合感興趣,開始著重於造形與空間的多視點分析,素有「立體主義影響下臺灣西畫畫壇健將」之美稱。60年代逐漸走向半抽象風格,色彩愈趨於簡潔,具詩的文學性內涵。年輕時喜用強烈的色調,年長色漸趨淡雅,70年代後,創作白色為主的明色調系列,形與色自然的結合。80年代以後,持續高明度的色調,畫面深厚而更具安定感,曾嘗試逆光色彩的律動表現;整體而言,形體較前期具象,風格上也更趨成熟與穩定。
中文作品名: | 畫室 |
---|---|
英文作品名: | Atlier |
作品年代: | 1962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73.8×116.5 cm |
作者: | 賴傳鑑 |
作者年代: | 1926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