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民國14)年生於安徽歙縣,卒於1996年。字原,出生安徽書香世家,幼承家學,小學四年級即為人治印受到鄧散木先生稱賞。1949年間渡海來臺後任教基隆中學,次年從溥心畬先生研習詩文,於詩文、書畫、篆刻無不精擅。1965年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辦首次個人書畫篆刻展覽贏得各界的好評,被舉薦入國立故宮博物院服務。個人深入精深,汲取歷代名家精華,素養加上後天創作的淬鍊。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任職二十七年1991年九月退休,移居南投埔里的鯉魚潭,此時期創作作品質量俱佳。1996年五月十二日,受邀於東北瀋陽的魯迅美院學術演講,會中突因心肌梗塞逝世。
江兆申先生早年從溥心畬先生研習詩文,然其水墨畫表現的筆墨技巧與形式,與溥心畬卻不盡相同,連書法的書寫方式也不一樣,但追溯溥心畬詩書畫的文人本質,在江兆申的作品中,卻可見到這種文人承續的關係;其風格與溥心畬強調「做人第一,讀書第二,書畫只是游藝」的論點同樣是一致的。江兆申先生善用長筆,長線條,表現山勢構圖上倚側的特色,也成了他作品奇險的特質,異於溥心畬慣於引用來自沈周的短筆皴之筆勢。〈巖吐清氣〉傳達了山的厚重,也表現出山林的釋放的清氣,透出水墨中最難以表現的清韻。
江兆申先生沈潛於傳統繪畫史之研究,精於鑑賞,一生兼擅詩、書、畫、印,具有深厚文人涵養與筆墨功夫,當代的藝評家推崇他為「中國傳統文人的新典型」、與「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的奇才」,具備文人金石詩書畫內涵。其精於山水繪畫,筆墨雄渾靈秀,造境清奇,從傳統繪畫基礎上再創造出文人新野逸精神,開創現代中國山水畫上的卓越貢獻。書法方面行、楷、篆、隸等書體皆擅長,字體的書寫安排,婀娜多姿,整篇充滿活潑生氣,獨具一格。1965年進入故宮書畫處期間轉向美術史研究,專攻明代唐寅和吳派繪畫。江兆申先生的繪畫花青與赭石,可以單獨欣賞,遠距離觀之,他將水墨中抽象層次與空白的關係推陳出新,在留白、疊石虛實相間的層次運用中,詮釋出水墨畫意境的抽象,創造出新的領悟與個人風格靈氣。
中文作品名: | 巖吐清氣 |
---|---|
英文作品名: | Landscape |
作品年代: | 1994 |
媒材/分類: | 水墨與書法 |
尺寸: | 97.2×181 cm |
作者: | 江兆申 |
作者年代: | 1925 - 1996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