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如松,新竹縣北埔鄉南埔村人,但出生於臺北市。父親是日據時期本省人中第一個辯護士(律師),注重子女的教育。蕭如松就讀臺北市立第一中學校(1935–1940),在18歲之前,都生活在臺北都會區。1940至1942年就讀新竹師範演習科, 1946年定居新竹。曾任教職於國小、芎林中學,1958年8月起任教於省立竹東高中直到1988年2月退休,亦曾任新竹師範學院兼任教師。1952年參加「新竹縣美展」等屢獲獎項,1957年榮獲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優良教師獎。1939年起即參加「臺陽美展」,為「臺陽美術協會」、「青雲畫會」會員、「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評審委員。獲「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10、28屆西畫部第3名、水彩部省政府獎及臺陽獎、1973年「中國畫學會」金爵獎。1988年退休該年於臺北阿波羅畫廊舉行回顧展。1992年病逝於新竹,享年71歲。
蕭如松畢生創作以水彩畫題材來自生活周遭人物、靜物或風景,善用簡鍊的色面及線條,表現內心世界寂寥靜謐的空間,畫面有如詩如夢的情境變化,整體呈現卻是一種清新明晰,空靈深緲的空間深度結構,充滿著線性的音樂律動,感覺卻是一種寧靜幽深的視覺效果。像是讓人享受午後窗邊片刻的寂靜。透明玻璃杯、黃白色花葉、以及素淨的桌面、交映的窗格倒影,似真似幻的現實景物,蒙德里安的構築性均衡被消融於條理而執著的個性中詮釋出屬於蕭如松自我的特質。
蕭如松繪畫深沉孤寂的特質或許因為中學經歷過戰後白色恐怖時期。就讀臺北一中時,受鹽月桃甫的啟發(1921年來臺任教),他曾說:「…鹽月桃甫過於忙碌,經常沒有到課堂上來,儘管在臺北一中時期,我前後只有兩次機會,但是直到日後我反覆推敲鹽月老師的指導,依舊能夠從中獲益不少。」其晚年創作的半抽象畫表現形式可看出鹽月畫風︰「具獨立堅強的意志,表現浪漫唯美,獨創的表現形式含蘊著飽滿的情緒張力」。臺北一中時也曾受有川武夫的影響。1946年移居新竹後也曾接觸李澤藩有所受益,曾描述「其光線和亮度,啟發了我對光線處理、分析的靈感」,其水彩繪畫最突出的特色,就在精準俐落線條剛毅而細緻,與明晰清朗的色彩感覺。
中文作品名: | 畫室 |
---|---|
英文作品名: | Studio |
作品年代: | 1969 |
媒材/分類: | 水彩 |
尺寸: | 72×100 cm |
作者: | 蕭如松 |
作者年代: | 1922 - 1992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