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生於臺南,祖父金子拔是清代苗栗鎮的「總爺」,出生於望族的金潤作1937年隨三叔金麗水赴日,進入大阪市立工藝學校圖案科就讀,1939年進入大阪美術學校從小磯良平習油畫及素描,1944年返臺,光復後曾任職於臺灣畫報社、臺灣工藝品生產推廣委員會,金潤作在校所學雖是圖案設計,但在留日期間曾受業於小磯良平,因此也養成良好的繪畫基礎,他將應用美術與純美術結合,努力創作,曾獲「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無鑑查資格,並與畫友創立「青雲畫會」、「紀元美術會」。1957年赴日考察,適逢立體派布拉克作品在日本展出,有機會觀展而大受影響,畫風為之轉變,至1959年以後脫離布拉克的影響,畫作形象開始簡化,主題與內涵愈趨文學性,畫作呈現抒情幽靜的詩境形式,畫風已趨成熟,創作正值高峰,卻不幸於1983年因腦溢血病逝於畫室。
本幅作品為金氏1960年代之創作,其捨棄傳統以明暗漸層方式表現立體的作法,是利用色彩本身的彩度以及平面互相推移的作用,來展現出一個更具視覺強度與心靈廣度的心象空間。在一片暗沉的色面中,綴以明亮的色彩,豐富的色調營造出多層的空間層次,簡單的線條勾勒出百合花的形狀,似與不似之間表現得宜,簡化的物像與色彩呈現出一股抒情幽靜的感覺,背景的色調深沉厚實與白色花朵形成對比,白色花朵造形俐落精準,層次分明,襯托出百合花的潔白與孤傲的精神。
金潤作是日治時代晚期臺灣前輩留日畫家,雖然他在日本就學為圖案科,畢業後以工藝設計為職業,但其對於繪畫創作的執著與熱忱始終不減,也因金氏在日本所學非屬東京美術學校系統,因此,在他的繪畫作品裡我們看不到外光派的技法表現,這是他的畫風異於其他日治早期留日畫家的因素之一。金潤作的繪畫早期以寫實見長,在其參加第一屆「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的作品〈路旁〉(賣香煙的男孩)即可見得,從作品的題材即顯露金氏早年對社會現象的關注,但此類題材之創作隨著當時臺灣社會的波動而不再出現,金氏的創作也轉向以風景與靜物之探討,其創作風格並非客觀的寫實描繪,金氏創作非客觀形式表現,而是一種主觀感受的表達呈現,李仲生曾說:「金潤作的不是『造形的』,而是『象徵的』,或者可說是『抒情詩樣的』」。
中文作品名: | 百合花-II |
---|---|
英文作品名: | Lilies-II |
作品年代: | 1960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53.5×45.5 cm |
作者: | 金潤作 |
作者年代: | 1922 - 1983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