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生於桃園埔子。本名進,「深州」為呂鐵州所取之名。私立臺北中學畢業。中學時受教於西畫家簡綽然,後進入呂鐵州的南溟繪畫研究所學習。以〈麵包樹〉入選第10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又入選第1回至第5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日治時期皆以「柯深州」之名參展,戰後才恢復原姓,並以〈觀猴圖〉獲第1屆「「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特選及長官賞,第2、3屆又連續獲得特選,取得無鑑查資格,日後也成為「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及「臺灣省教員美展」之評審。並曾先後任教臺北中學、臺北市立女子中學、省立桃園高級中學,且積極於膠彩畫推廣,如1982年創辦「臺灣省膠彩畫協會」和1991年的「綠水畫會」,帶動北部膠彩畫的發展。也為「青雲畫會」、「長流畫會」及「臺陽美術協會」會員。
許深州承繼呂鐵州細膩淡雅的畫風及嚴謹的寫生精神,日治時期作品多以花鳥題材為主,戰後初期以婦女生活題材為代表,人物畫色彩豐富具裝飾性,其山岳作品呈現渾厚蒼勁的意象,花卉則秀麗清雅,作品多從生活週遭取材,畫面純樸親切卻耐人尋味。1955年第十屆「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出品之〈賞畫〉,美術評論家王白淵曾讚此畫「色感富有柔軟性,衣服的花紋亦具有明暗的層次變化,係其苦心經營的作品。」畫作中噘著嘴表情不滿的小孩拉著母親的手想要往後走的樣子,與欲前往觀畫定站著不為所動的母親,形成三角形的構圖,擴散出一種趣味的張力。畫風上展現許深州一貫細膩的觀察及秀麗典雅的特色,對於婦人時尚的品味與衣著的質感及色調細膩的變化,皆有絕妙的表現。
許深州進入呂鐵州的南溟繪畫研究所學習,承繼日本圓山四條派的美學理念,亦追求嚴密的造形構圖、柔美的線條與色彩等特質。戰後即使發生「正統國畫之爭」,許深州仍積極參與「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也開始出現水墨寫意風格的作品,但是花鳥畫的創作仍結合寫意與寫實的技法,虛實交錯達到裝飾性與意境兼融的創作境地。而從60年代開始,也引用西方現代主義技法,山壁或岩石堅硬陡峭的造型上採用幾何分割與簡約化的構成。70年代以後則是其膠彩和水墨並融,寫意與寫實兼具。
中文作品名: | 賞畫 |
---|---|
英文作品名: | Mother & Child in an Art Exhibition |
作品年代: | 1955 |
媒材/分類: | 膠彩 |
尺寸: | 134×91.4 cm |
作者: | 許深州 |
作者年代: | 1918 - 2005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