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世璠1915年生於新竹,字子珍,號如璞,1923年入新竹第一公學校受李澤藩先生啟蒙,1930年進入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就讀,受石川欽一郎及小原整指導,奠立了良好的繪畫基礎,雖然鄭世璠未赴日習畫,但他生活閱歷豐富,是臺灣前輩畫家中少有的,他曾任小學教師、新聞記者、雜誌編輯、藝術評論及銀行研究員。他對藝術理論的探究皆從書中私塾,自我進修,並與當時留日畫家如李石樵、楊三郎、李梅樹……等交往,相互砥礪,因此鄭世璠對美術活動積極參與,投入的熱度是當時美術家無以比擬的,曾於1935至1990年全勤出品「臺陽美展」,如此持續與堅持的自我淬鍊,而成其獨特的畫風。鄭世璠除了繪畫創作外,對於文學及藝術評論均有涉獵,且皆能自成一格。
本幅作品原標題為〈鬧區地帶〉係鄭氏參加第13屆「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並獲得主席獎第2名作品,後改名為〈西門町〉,於1990年由本館收藏,作者也捨棄寫實的描繪形式,以粗黑的線條及平面的色塊組構城塊面狀的畫面,作品雖屬鄭氏「抽象系列」的代表作,但畫面依稀可以看到市景街屋景像,鄭氏將市區熱鬧的街景以強烈鮮明的色彩表現出來,畫面有如繁華的花簇,繽紛燦爛的色彩相互爭輝,令人目不暇給,作者巧妙的運用粗黑的線條約略的框出物象,如彩繪玻璃般耀眼而不失其秩序。
鄭氏因未受學院訓練而有多元學習創作不受傳統形式理念制約,曾說:「繪畫是將所見所感表現出來,至於技巧則屬個人需要,而那種需要類似於火山壓抑不住即將爆發的熔岩,抵擋不住而衝洩出來。」他將內在感受以主觀意涵的創作來表現,取代對客觀物體寫實再現的創作方式,並對於複雜的繪畫形式簡略歸類為三大要點:一、色彩是畫家對畫面營造的表現,二、線條是東方藝術家容易掌握的優勢,三、光線是具有色彩的調和與對比作用。這是他對繪畫形式的體驗結果,雖與其他的繪畫理念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在其創作上卻自由活潑的將三者完全融合表現在作品上,而形成他對色彩、線條與光線的獨特表現。
中文作品名: | 西門町 |
---|---|
英文作品名: | Ximending |
作品年代: | 1958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53×65 cm |
作者: | 鄭世璠 |
作者年代: | 1915 - 2006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