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生於嘉義,年少時於嘉義噴水池邊遇見正在寫生的陳澄波,之後便隨陳澄波學習油畫, 1932年入東京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就讀,一學期後因付不出學費而休學,張義雄求學過程並不順遂,但習畫意志並未因此而受阻,1936年入川端畫學校進修,後加入「紀元美術會」且多次獲「臺陽美展」、「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特選,1963年受聘為國立臺灣藝專兼任副教授,1964年移居日本,1980年移居法國,1987年為首位獲法國「藝術家年金」的臺灣畫家。張義雄畫風隨其生涯沉浮有明顯的不同,五○年代「黑線條時期」反映當時他所背負的沉重與鬱悶的心情,「白色時期」則是晚年定居巴黎發展的鮮明亮麗之風格。
本幅作品是張義雄1980年以後定居巴黎「白色時期」的作品,張義雄在古稀之年的創作不再壓抑,畫面不再像「黑色時期」刻意將物像平面化,然以斗室中的桌子為主題,隱約將室內空間呈現,桌下渾暗的色彩造成深邃的效果,也襯托出平靜的粉紅色桌子,使畫面顯得明亮,靜物背後運用高明度色彩將主題襯托出來,造成鮮明亮麗的視覺效果,簡潔且具張力。
張義雄雖出生於嘉義望族,但19歲時(1932年)父親去世後,為實現畫家之志向,決定自食其力,不再仰賴家裡的經濟奧援,隻身赴日本學習,自此以後張義雄就在現實生計與理想的實踐中努力奮鬥,雖然大半輩子的生活多是遷動不安且困頓貧苦,但張義雄為實現其志向卻甘之如飴,雖然過程艱辛,但他以其堅強的毅力持續創作,其藝術成就不僅在臺灣受到肯定,也在日本及法國受到肯定,其繪畫經歷是日治時期留日畫家中少有的。如流浪者的張義雄一生不斷遷移波動,簡略可分為幾個階段:一、堅忍學習期(1932-1945年)二、困頓的萌發期(1946-1964年)三、浪跡日本時期(1964-1980年)四、旅居巴黎時期(1980年-)。一生飄移不定的張義雄,猶浪人一般四處遊走,但不論環境如何困頓,他總能隨遇而安,且持續不斷的創作,堅持理想,其畫歷實是臺灣藝術家中的特例。
中文作品名: | 靜物 |
---|---|
英文作品名: | Still Life |
作品年代: | 1989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29.7×161.8 cm |
作者: | 張義雄 |
作者年代: | 1914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