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生於臺北大稻埕,其父擅於中國傳統書畫,洪瑞麟自幼耳濡進而對繪畫產生興趣,1927年進入臺灣繪畫研究所接受石川欽一郎指導,學習水彩、素描並與張萬傳、陳德旺同學,1930年赴日本習畫,1931年考入東京帝國美術學校西畫科(今武藏野美術大學),受海老原喜之助及清水多嘉示指導,1935年入選第九屆「臺灣美術展覽會」,1936年畢業與陳德旺、張萬傳加入「臺陽美術協會」,1938年任職瑞芳煤礦開始以礦工為描寫對象,並與張萬傳、陳德旺、陳春德等組成「MOUVE美術家協會」,1954年又與陳德旺、張萬傳、張義雄、金潤作、廖德政等人共組「紀元美術會」,1964年應李梅樹之邀於國立藝專教授美術課程,1980年赴美定居。洪瑞麟一生創作不輟,四○、五○年代常以鉛筆、水彩、淡彩畫及宣紙試作水墨礦工畫,終其一生繪畫所關懷的議題大多以表現普羅大眾勞苦的礦工為核心,是同輩畫家中極為特殊的。
洪瑞麟描繪礦工,不刻意強調勞動者可憐、痛苦的一面,而是以勞動者與其生命搏鬥的和諧過程來詮釋,因此,在他的礦工作品中看不到哀傷、苦楚的畫面。本幅作品以簡練、流暢、粗獷的線條描繪,礦工們一張張飽經風霜的臉孔、黝黑精實的肌肉,就在畫家的勾畫下靈動起來。
1930年代洪瑞麟留學日本期間,正是日本普羅文藝的全盛期,當時洪瑞麟的作品雖沒有直接顯現對普羅美術的呼應,但普羅文藝的精神早已滲入他的美學思想裡。1934年在學期間洪瑞麟參加了「日本前衛藝術家俱樂部」,對於歐洲立體派、野獸派、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的作品多有涉獵,在清水多嘉示的指導下他了解到歐洲現代美術本質的嚴謹性。1936年洪瑞麟自帝國美術學校畢業返臺,在倪蔣懷的安排下到了煤礦場工作,此一工作竟然是決定洪瑞麟一生最重要的一段歲月,而洪瑞麟也因此以礦工為題材創作了最重要的作品。由於洪瑞麟實際參與勞動,非以旁觀者的方式去描繪勞動者,洪瑞麟將勞動生命昇華成藝術的動人創作,其「礦工畫」成為奠定他在臺灣美術史上重要定位的基石。
中文作品名: | 盼 |
---|---|
英文作品名: | Looking Forward |
作品年代: | 1958 |
媒材/分類: | 水彩 |
尺寸: | 31.4×47 cm |
作者: | 洪瑞麟 |
作者年代: | 1912 - 1996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