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繼春(1902-1976),出生於臺灣豐原,時值日本占據臺灣的第七年。曾就讀葫蘆墩公學校及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1924年入學東京美術學校的圖畫師範科,感受到自由解放的藝術風氣。1928 年以作品《芭蕉之庭》入選帝展。回臺後以教職終生, 先後任教于臺南長榮中學、臺中師範、師大美術系,桃李滿天下。曾參與創辦「赤島杜」。臺陽美協創辦人之一,也是臺陽展發起人,擅長油畫,畢生誠懇地致力於抽象畫的探索,是臺灣西洋繪畫的先驅,是臺灣新美術的拓荒者,也是臺灣美術史上重要的前輩藝術家。
此作不以周圍背景襯托花卉獨有的豔麗,作品重點也不在描繪桌面或花與瓶子等細節,作者致力於流暢的色彩與線條節奏交錯下的創作表現,將色彩的彩度與明度均勻散發至每一個空間角落,花朵固然鮮麗,桌面上其它靜物及背景也同樣呼之欲出,各個物體的區別性減低,形體僅以細線輕描淡寫,色彩穿透其間作均勻及整體性的配置,各個物件貫通性及呼應性提高,物件雖顯繁複卻不嫌囉嗦、散亂,冗雜中而有剪裁,並互相呼應,畫面構成一幅色彩鮮明、魅力洋溢的靜物畫,白色使得繽紛的畫面有了統調與優雅個性,在大片藍紫中有了沉穩儒雅與含蓄的夢幻詩情。
1950年代後期,國內現代繪畫風潮日盛,廖繼春置身其時,在西化潮流中,扮演著一定分量的角色。基於創作上出眾的表現及在臺灣畫壇的代表性地位,廖繼春在 1962 年 6 月,受到美國國務院的邀請,赴美參觀訪問。在美國國務院的安排下,他得以參觀美國各大都市的美術館。透過國際性的視野觀察,調整了他的繪畫觀,更使他的創作步向高峰。廖繼春早年作品習自日本外光派,兼具學院工夫及鄉土特色,後受法國後印象主義、野獸主義、抽象繪畫影響及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衝激很大,風格改變,愈趨自主、成熟,作品轉趨半抽象,筆觸較前奔放,受影響者眾。
中文作品名: | 靜物 |
---|---|
英文作品名: | Still Life |
作品年代: | 1965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73.5×91.5 cm |
作者: | 廖繼春 |
作者年代: | 1902 - 1976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