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生於臺北州新莊郡新莊街。1923年進入臺北師範學校,受教於石川欽一郎。1927年作品〈臺北橋〉入選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1929年,1月3日抵日本東京入川端畫學校、本鄉洋畫研究所、吉村芳松的畫塾及位於新宿的「同舟社」學習。自1929年至1934年,油畫作品如〈樹蔭下〉、〈弟之像〉、〈桌上靜物〉、〈林本源庭園〉、〈畫室內〉等均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及「帝國美術展覽會」。1934年與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等八人成立「臺陽美術協會」。1943年35歲的李石樵因曾經七次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新「文部省美術展覽會」之優異表現,獲新「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無鑑查(免審查)資格,為臺灣首位獲此殊榮之畫家。1946年作品〈市場口〉參加首屆「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並任「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審查員。1995年,病逝於美國紐約雪城,同年獲總統李登輝頒褒揚令,享年87歲。
〈珍珠的項鍊〉為李石樵1936年28歲獲第十回臺灣美術展覽會賞的作品。李石樵筆下的婦女肖像,穿著打扮多十分入時,端莊與高貴,本作品女主角疑似與1935年獲「臺灣美術展覽會」第九回西洋畫科推薦級畫家作品〈閨房〉為同一人,可能為其妻周來富女士,作品風格和其他30年代「臺灣美術展覽會」人物作品如〈人物〉(第六回)、〈姑娘〉(第八回)等類似,均以寫實手法描繪,模特兒位於畫面中央,表情凝重,嘴巴緊閉,雙手相互緊握或靠近,黑色陰影襯托主題人物。李石樵30或40年代早期的繪畫風格主要以寫實為主,50年代後,由於受到西方立體主義的影響,以幾何造型及反透視,色彩明暗對比的技法創作。70年代移居美國,又回歸寫實方式改以人物群像、風景為主題,人物造型寫實搭配明亮的色彩。李石樵的人物多以三角型的穩定構圖方式,人物的描繪栩栩如生,穩定的中間色調以及地方及時代背景的襯托,題材多能表現出地方特色,尤其以臺籍人物肖像與臺灣生活題材的作品最受注目。
李石樵為臺灣第一代西畫家,也是臺灣前輩畫家中多次獲得「帝國美術展覽會」和「臺灣美術展覽會」以及其他獎項的佼佼者。1920年黃土水為首次臺灣人入選日本最權威官方展覽「帝國美術展覽會」後,引起臺灣社會廣大歡騰後, 1933年李石樵也以作品〈林本源庭園〉入選,在當時臺灣社會中,算是少數獲得殊榮畫家之一。李石樵自第一屆「臺灣美術展覽會」以水彩畫〈臺北橋〉入選後,每年參加,並於第五、七、八屆獲得最高榮譽─特選,並囊括其他獎項包括臺日賞、臺灣美術展覽會賞、朝日賞。1945年李石樵同時與台灣雕刻家陳夏雨,得到「帝國美術展覽會」免審查畫家資格,成為臺籍畫家中僅有的二人。李石樵自日治時期在日本東京求學時即展露才華,力求畫風創新,投注於西方現代立體派或抽象畫之畫風研究。晚年將精神復歸於自然寫生當中,終其一生在藝術繪畫上求新求變,自我超越的精神,為臺灣傑出前輩畫家中值得欽佩與尊崇之人。
中文作品名: | 珍珠的項鍊 |
---|---|
英文作品名: | Pearl Necklace |
作品年代: | 1936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72.5×60 cm |
作者: | 李石樵 |
作者年代: | 1908 - 1995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