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贊倫1979年出生於臺灣宜蘭,他的美術教育過程歷經許多轉折,曾經就讀蘇澳海事學校輪機工程科系、政治作戰學校美術系,也曾經進入花蓮師院幼保學系、景文技術學院視覺傳達系。退伍之後從事海員工作。 2006年他進入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正式開始他的創作生涯。兒時於漁村成長的他,曾經從事海上工作,然後踏入被數位科技包圍的城市生活,這個背景使他對於自然與科技生態有更敏稅的觀察力和反省思維。
黃贊倫是少數使用雕塑的形象來討論科技議題的藝術家,他的創作主題圍繞在新媒體與人性之間的微妙發展與關係。他的一系列作品以機械組件模擬生命律動,創造混生物種(Cyborg),想要藉作品反諷人們藉由科技將慾望投射在他者生物的企圖。黃贊倫的作品觸及了科技議題裡關於生命倫理的討論,藉由兩個物種形象的結合,創造出一種強烈的異他形象。藝術家對於這種混生結合的矛盾狀態是充滿批判的,從他所創造的作品看來,這些生物超越了一個機器人的型態,而乘載了一種哀傷的情緒,我們彷彿看到的是自我慾望及恐懼的雙重投射。而藝術家也將他對於科技人性的反思細膩表現在作品的眼神之中。
2002年複製羊桃莉首度問世,科技的基因工程不再停留在機械主義,而進一步挑戰的生物倫理和人文主義。2006年英國科技實驗室裡科學家成功地將兩種以上的生物基因組合成混種細胞,讓實驗室裡的老鼠長出了人類的耳朵,混生物種將不再是未來的寓言,而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大衛〉是人類與多重生物的合成混種,擁有非人的型態,卻帶有更敏感的精神特質,從他眼神中流露的不安神情表達出來。然而在許多場景中他顯得毫無歸屬感,這種不歸屬於任何一處的狀態,諭示了他的矛盾存在,同時也藝術家對於科技倫理的反思觀點。
藝術家所生長的時代正是臺灣高度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時期,科技產業成為熱門的新興趨勢,在此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開始經歷一波波的數位革命,日新月異的科技新技術和不斷汰舊換新的數位3C產物,這些轉變也連帶影響著新一代藝術家創作媒材的運用。同時在人類跨入千禧年的新階段,迎來了人工智慧和生物科技的新時代,第一個由科學實驗室裡製造出來的生物—姚莉羊問世,改變了人類對於科技和文明的觀點。
臺灣在2002年開始出現以新媒體/科技藝術為專題的展覽;2006年首屆數位藝術節啟動,接連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成立藝術科技中心,「科技」開始成為臺灣當代藝術發展中反映時代特性和趨勢的表現元素。而它所表徵的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美學的標誌,更包含了人們對於未來社會的想像。黃贊倫的作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誕生,從宜蘭鄉間、海員經歷到城市都會,以及面臨時代氛圍新科技文明的衝擊,他的創作觀點始終保持在自然與科技間的微妙連結與矛盾,他以更深層的人性內在省思來思考身所處的科技時代,這也使得他的作品始終帶有人性的溫度。
中文作品名: | 衍練 David |
---|---|
英文作品名: | Evolution-David |
作品年代: | 2013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200×200×80 cm |
作者: | 黃贊倫 |
作者年代: | 1979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黃贊倫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71~1980 ─ 六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安妮 An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