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昭財1977年出生於臺灣苗栗,2000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4年取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學位。一直以來邱昭財的作品以「互動遊具」的裝置作為其獨特的創作風格,並著重在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關聯。
自1999年開始,他便不斷嘗試以複合媒材製作出充滿遊戲性思考的互動裝置(玩具),這些玩具透過人的動作介入而發聲,例如:〈Marble Fall into the Dish〉(2001)、〈Soundless〉系列(2002 - 2004)、〈Sitting and Watching〉(2002)、〈咦〉(2003)、〈二分之一〉(2008)。2004年〈竹林七賢八卦室〉開始發展聖像疲軟的系列,原本高昂的形象將低下頭來,這個概念後來發展在2008年正式開始的《疲軟世界》一系列作品,2007年〈之間〉系列則談到的是觀眾的介入操作使得圖像發生改變,這兩個系列的發展主題皆涉及到一種積極的介入與意義的轉變,藉由高與低、硬與軟、你與我等許多界域的挪移,讓原本觀賞的涵義和認知產生轉向。
他的作品將一些生硬的議題,轉而為軟性充滿遊戲性思考的互動裝置(玩具),藉由操作者的運作,讓作品的意義有所翻轉、掩蓋或現形的種種動態可能,這也意味著邱昭財的玩具,不只是挑戰美術作品不可觸碰的規範,而同時也反映出藝術作品在創造及操控、自我和他者之間互相作用的數種閱玩狀態。
《疲軟世界》是藝術家2009年開始發展的系列作品。藝術家刻意選擇一些被世人賦予崇高意義的建築,或是象徵成功偉大、政治強權的物件及人物,製作成大型的發條玩具。這個玩具在觀眾轉動發條後,原來高高在上充滿氣勢的矗立雕像,便會隨著發條音樂而慢慢疲軟垂下。疲軟系列曾以蔣中正、毛澤東這兩個冷戰時期的政治強人為主角,讓它們在政治現實裡高傲挺立的堅決身影,伴隨催眠曲彎垂倒下,充滿政治性諷刺意味。本次在展場所展出的為《疲軟世界》的武器系列,包括飛彈、機關槍,現實上充滿權力意象的物件,在雕塑規格上以巨大的黑影,引發一種心理及視覺上的恐懼感 ,但藝術家採取一種玩具的嬉玩手法,讓這種巨大的威脅感轉為一種被操玩的玩具,從巨大現實中尋找可能的轉化點。
以一種「遊戲」的態度來處理其社會關係,是臺灣六年級創作世代一個令人玩味的美學趨向。2001年藝評家暨策展人王嘉驥曾經以再現童年的主題,提出他對於臺灣新生代藝術家創作取向的觀察:「回溯童年經驗,從已身出發」,藉由童年經驗作為一種「凝視、解構、質疑,或拆解」成人社會現實狀態的方法。
「遊戲」是人們最早接觸並操練其個體和物件、社群和空間關係的方式,而邱昭財所創造的玩具作品,也正是服膺這樣的遊戲精神,透過觀眾對於玩具的操玩,來了解藝術家蘊含在玩具裡的創作內容和意涵。
中文作品名: | 疲軟世界 – M16 & AK47 |
---|---|
英文作品名: | The World of Fatigue - M16 & AK47 |
作品年代: | 2010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125×61×339 cm(M16), 110×61×305 cm(AK47) |
作者: | 邱昭財 |
作者年代: | 1977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71~1980 ─ 六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之間 – 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