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加恩1976年出生於臺灣臺北,2000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1-2004年就讀巴黎高等藝術學校,2005年至2007年就讀於英國倫敦Goldsmith大學並獲得藝術碩士學位。2003年開始饒加恩在巴黎、維也納、倫敦、首爾、新加坡、畢爾包、伊斯坦堡等地展出,2010年參加國立臺灣美術館及關渡美術館共同策畫的《後青春》聯展,同年獲邀參加臺北雙年展。2011年饒加恩被提名Signature Art Prize,同年展覽包括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後民國》、臺北立方計劃空間的《Thaindophiliviet》,以及義大利熱那亞克羅齊當代藝術館之《臺灣當代藝術展》。2012年饒加恩以〈REM Sleep〉一作獲得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藝術首獎。
2007年發表的〈父語〉展現他對於身分演繹和語言形式的關注,從2008年至2009年他持續發展符號和表意系統的研究,以自創的符號圖騰作為他對於文化形象的演繹,並以此反映他對於歷史、文化及社會的深度省思。2009年〈臺灣抗議體〉、2011年〈REM Sleep〉、〈Thaindophiliviet〉饒加恩以不同的創作形式探討隱藏在社會體制下的邊緣族群,以及被忽略的聲音和文本如何重回一個充滿批判意義的價值體系,這是近年透過這些創作計畫藝術家所積極回應的主題。在這一世代的藝術創作者中,以國際性的脈絡觀看臺灣的在地文化的演變,溝通語言的轉譯、符號研究與文本創造等主題,是饒加恩穩定發展的創作主軸。
〈30個紋飾提案〉是藝術家所研究的一系列關於新文化體的符號系統,新文化體意指在殖民主義及全球化發展下,在地文化所經歷的各種歷史事件,以及文化在外來文化的衝擊和影響下如何轉化或混雜性發展新的系統和內容。這個作品的概念在於個體對於符號的認知和投射,裡面所發展出來的符碼是從歐洲開拓時間,到現今與臺灣這裡所相關的各種事件。藝術家透過每一個紋飾所發展的象徵意義來說明其代表的內容。
臺灣在2000年以後的國際關係開始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密切關聯,從WTO(世界貿易組織)的簽訂,產業外移、東南亞移工,一直到最近的服貿爭議,以及近來的東協自由貿易區在區域間的積極推動等等,這一連串藉由經濟所牽動的政治外交關係,包括臺灣人口結構的變化,生活模式的轉變,這一切的脈絡成為思考臺灣新文化體不可迴避的重大議題。
在這個時代的背景下,饒加恩的創作圍繞在文化體的新符號系統及表達性,當中也包括語言如何失效以及如何溝通等主題。他的作品型態多樣,採取不同的表現形式,也跨越單一的媒材類型。他持續性地關注臺灣文化裡的全球化議題、身分認同、政治體制,以及視覺符碼和語言溝通的表達。饒加恩先後在巴黎、倫敦就讀,也經常在世界各地進行創作發表,對於不同的文化、族群、語言的社會環境下的身分認同及溝通形式的議題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
中文作品名: | 30紋徽提案 |
---|---|
英文作品名: | 30 Proposals of coat of Arms |
作品年代: | 2009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500×500×92 cm |
作者: | 饒加恩 |
作者年代: | 1976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饒加恩
國立臺灣美術館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71~1980 ─ 六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