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傑1975年出生於臺灣臺北,他在小學教育完成後便移居美國。1998年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取得藝術學士,2001年獲得紐約視覺藝術學院藝術碩士學位。黃世傑在國際藝壇十分活躍,於西班牙、美國、德國、中國等地參與展覽活動,2003年於臺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個展,曾經代表臺灣參加過威尼斯美術雙年展,近年也曾於釜山雙年展、林茲的Cuvee雙年展等處展出。
黃世傑的作品利用許多廢棄物,以及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日常物件,如塑膠袋、保鮮盒、寶特瓶、燈具等,重新組構後創作出有機生命狀態的裝置。藝術家的創作多數來自對於生活事物的好奇、挖掘及實驗,對於「事物的運作」充滿實驗動機。他的藝術作品常常是在地物件、空間和人的互動組構下的實驗性結果,同時也是關於藝術如何構成物體與物體間的交流,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他的作品型態跨越了動力裝置、新媒體藝術的分野,而展示了一個更加親人而深具想像空間的作品趣味。
黃世傑的創作結合科學及生物兩個元素,使用日常生活隨手可得的物件,結合機械零件、LED燈、塑膠袋等,透過藝術家的重組和動能的賦予,把這些平凡無奇的物件,轉化為神奇並具有生活動力的事物。「塑膠袋」是現代生活裡最常見也最平凡的素材,藝術家將它深具包容性的特質,拿來作為執行活動力的要素。他讓動能注入在塑膠袋裡,產生如同生物體般的呼吸狀態,一方面,長狀的塑膠袋又有如仿生物體的四肢,跟隨動能呼吸起伏而舞動。
藝術家對於物件的創作,就像是玩玩具和製造玩具般,他的創作就猶如在遊戲中的實驗。這次展覽在展場安排了一個影片,介紹黃世傑的創作概念和作品製作的思考過程。這些有趣的創作想法包括:他如何地將人的眼球器官轉化成電視機裡感應白天黑夜的裝置;如何將螢光筆裡面的顏料注入塑膠管,讓螢光色的流動狀態,形成令觀者賞心悅目的互動裝置。
隨著高科技文明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電子及機械裝置慢慢地取代或改變人們的感知官能,許多科技化攜帶裝置的發明以及逐漸流通,讓人們的視覺和身體狀態不再停留在過去的原始機能,我們正在逐步實踐一個「人機一體」的新生活型態。然而,在此高端科技快速的更新系統下,我們的日常生活卻產生愈來愈多的廢棄物;我們的感知系統開始被科技化的功能取代,我們不禁質疑:屬於我們的生物本能是否逐漸退化?
這些提問反映在黃世傑的創作裡,他重新找回科技、生物和廢棄物之間的關聯,並且以手工實驗的方式,將他們個別的機能重組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正面循環的有機狀態。在他的創作系統裡,關聯性和互動性,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創作特質。藝術家重拾一些在生活脈絡中被疏離的廢棄或二手物件,經過創作性的再次連結,讓看似斷裂分離的所有物件,再次回到一個有機的系統裡運作,這就是他的互動裝置別具意義的核心內涵。
中文作品名: | EDWARD-14 |
---|---|
英文作品名: | EDWARD-14 |
作品年代: | 2014 |
媒材/分類: | 裝置藝術 |
尺寸: | 尺寸依展出場地調整 |
作者: | 黃世傑 |
作者年代: | 1975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黃世傑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71~1980 ─ 六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