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宏1973年出生於臺灣臺北樹林,1993年進入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就讀,1995年至2004年期間,高俊宏透過身體行為的各種實踐針對藝術操作乃至於文化現象所進行的反思過程,從1996至1998年的「社會化無聊I」系列,以看似無聊而帶著叛逆意涵的行為,讓身體成為一個行動的介面,以不斷地重複試探的動作向藝術機制裡該有的意義生產進行逆向提問。
2004年高俊宏整理了自己1995年之後的創作文件並出版了《Bubble Love-高俊宏1995~2004藝術紀錄》一書。2007年他為了找回失調身心的平衡,開始走入臺灣郊山,進行臺灣廢墟歷史與空間的探勘,這個計畫為《廢墟影像晶體計畫》,以空間、人物與事件的田野調查,考掘臺灣現代到當代的自由經濟發展史,其所關注的社會及政治性議題深廣,包括歷史、生命政治、新自由主義、諸眾、社群、仕紳化現象等。藝術家以行動、錄像、觀念、劇演、攝影、田野調查、小說、文字評論等等形式來進行計畫。這階段高俊宏從出走山林,再訪廢墟回到現實議題上的考掘,不僅僅是藝術家的個人展演,更拓展到諸眾的社會實踐和歷史書寫,展現了高俊宏這個創作階段的社會關懷及美學深度。2014年高俊宏延續廢墟和歷史等主題,創作拓伸到東亞地區的諸眾、餘生(Remains of Life)、帝國、新自由主義,藝術行動主義等問題的深化探討,並積極以行動與東亞社群連結,他同時也是《東亞空間佔領藝術行動研究》的計畫主持人。
高俊宏今年開始以寫作的方式為自己這幾年來進行的藝術計畫與歷程作一個回顧的反思,並且深入書寫他所關注的臺灣及東亞近代史的發展。《小說—張正光》是由藝術家在2013年所進行的《廢墟影像晶體計畫》所延伸出來的作品,張正光為當時藝術家探訪廢墟計畫時採訪的一位參與神風特攻隊的臺灣人—張正光的一生從神風特攻隊、沖繩收容所、神風隊自殺攻擊失敗被美軍被俘、戰後於香港遭受國民黨白色恐怖的追殺,一直到偷渡回台後,於宜蘭縣五結鄉從事斑節蝦養殖的故事,他的生命歷程正是臺灣殖民與東亞近代政治發展的歷史。藝術家在小說中穿插了張正光的一生,也描述了他近年在日本、沖繩、香港、臺灣等地的藝術考掘,這個小說交錯了史實、訪談、小說情節、藝術書寫,是藝術家省顧臺灣及東亞生命史的一部重要作品。
隨著全球資本主義的擴張和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臺灣也在九○年代開始捲入這場全球自由市場的經濟衝擊,2002年臺灣在加入WTO之後,許多本土產業更不敵此經濟自由化的進程所帶來的巨大挑戰,傳統產業和製造業紛紛大量外移,隨著這些勞力密集的產業外移到中國及其他東南亞地區,在資方大量裁員和惡性關廠的狀況下,無數勞工陷入了長期失業的窘境,而臺灣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產業廢墟。
這個新自由主義和全球化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社會議題,成為藝術家高俊宏創作關注的主題,從母親市場工作的狀態中親身見證了臺灣許多產業的式微、勞動工作者的無奈和挫敗,他說他所關注及書寫的廢墟史,就是一部臺灣自由經濟史。
中文作品名: | 小說-張正光 |
---|---|
英文作品名: | Novel-Chang Cheng Kuang |
作品年代: | 2014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作者: | 高俊宏 |
作者年代: | 1973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高俊宏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71~1980 ─ 六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