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義1972年出生於臺灣嘉義,1999年於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畢業。陳伯義長期以攝影記錄臺灣的城市及人文面貌,對於土地開發和自然環境議題深入關注,自2000年以來,藝術家的足跡遍佈臺南、高雄、嘉義等地,捕捉臺灣廢墟的空間景觀,他不僅如歷史文件般如實記錄這些頹敗的殘景及遺跡,更透過他獨特的影像語言賦予這些場景時光流逝與歸屬感崩解的美學象徵。
2000年至2005年,陳伯義進行了一系列以〈乩〉(The Exorcist)為題目的黑白攝影作品。2005年起,陳伯義轉向關注臺灣地方的開發歷史,並開始拍攝《窗景》、《層跡》和《遺留》三個創作系列。這些系列標示出藝術家重要的創作階段,記錄了臺灣幾個大規模遷村的場址(如高雄紅毛港遷村),以及在這些廢墟空間中被遺留下來的痕跡、個人物品和斷裂的空間,透過藝術家對於這遺跡和個人生活史的挖掘、收集及再現,藝術家試圖敘說的是一個城市急遽變遷、焦慮且混亂無章的失序年代,透過重拾這些被遺棄的片段,藝術家也如社會史家的角色般,對於臺灣人文脈絡進行理解和思考。
此次展出的《遺留》、〈層跡》、〈窗景》的三個系列都是陳伯義針對紅毛港遷村事件的影像拍攝計畫。紅毛港為臺灣最早的群落,在1968年政府將紅毛港原有幾個里規劃為臨海工業園區,這個案子從規劃到執行完成共花了38年,也是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遷村案,期間也歷經了居民抗爭等過程,最後於2006年開始拆遷工程。藝術家陳伯義從2007開始針對紅毛港居民遷出後廢棄家屋的影像進行拍攝,包含了家屋內遺留的物件、物件缺席後在空間裡的痕跡,以及透過殘破窗櫺向外凝視工業環伺的景觀。
《遺留》系列的對象包含了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之後才遷出廢棄的家屋,因此影像裡所記錄的物件橫跨了近40年的歷史,藝術家透過遺留物件的生活取樣,透過物件劇場的影像拍攝,向那經歷了時光的生活歷史光榮致敬。《層跡》紀錄的是生活事件的時間歷程和痕跡。《窗景》則是代表了工業的擴張所造成土地情感的缺口,而窗景的內外所連結的是臺灣歷史與現在一個個不連續的片段。
臺灣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歷經了城鄉風景、人口結構、家庭及社區組織的重大轉變。在高度現代化和工業社會的發展下,臺灣的居住面貌和環境在近十幾年間有了很大的改變,這些改變深刻影響並撕裂了許多人們與土地之間的情感連結,過度的開發造成了自然環境的破壞,也改變了社會的人際關係。這些影響臺灣人文地景的重大事件包括:1999年規模七級的九二一大地震、2009年死傷慘重的莫拉克風災;一連串土地開發和都市更新的爭議在2000年之後與日俱增,多次演變為公民抗爭的重要議題(如美麗灣事件、紅毛港遷村爭議、臺北文林苑及苗栗大埔事件等)。
陳伯義的創作記錄了臺灣近十幾年來經歷現代化過程中所遺留下來殘景及遺物,2005年他開始一系列眷村廢墟的拍攝,2007至2013年投入拍攝紅毛港遷村記錄,2009至2014年拍攝莫拉克風災及之後的重建工程。受到啟蒙老師黃建亮的影響,他深信現場會牽動創作者的身心並告訴你該做甚麼,這也是他的創作為何可以如此直接地深入了那些被遺忘的傷痕缺口。
中文作品名: | 層跡(高雄 紅毛港 海汕1路26號-楊見松宅) |
---|---|
英文作品名: | The Strata(No.26, Haishan 1st Rd., Hongmaogang, Kaohsiung City - Yang Jian Song's house) |
作品年代: | 2007 |
媒材/分類: | 攝影 |
尺寸: | 122×155 cm |
作者: | 陳伯義 |
作者年代: | 1972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http://archive.avat-art.org/mediawiki/index.php/陳伯義 陳伯義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71~1980 ─ 六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層跡(高雄 紅毛港 海汕1路28號-楊有益宅-I) 層跡(高雄 紅毛港 海汕1路154號-吳稱讚宅-II) 窗景(高雄 紅毛港 海汕2路66號-楊再來宅) 窗景(高雄 紅毛港 海汕2路119號-楊志忠宅) 窗景(高雄 紅毛港 海汕3路236-3號-李啟川宅) 窗景(高雄 紅毛港 海汕4路40號-李水上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