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浚豪1971年出生於臺灣南投,1996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現改制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他取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2001年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人首次個展「潛在氛圍」,在這個展覽中,他開始以圖釘裝置為個人創作手法的標誌性象徵,以大量的圖釘排列出不同的幾何造型,並善用光線於圖釘物質肌理上的變化,透過觀賞者觀看角度的移動和光影的改變,呈現出不同層次的光澤反射及視覺美感。2001年他也同時以此獨特的藝術風格獲得了臺北美術獎的優選,並開始他的創作生涯。
除了投入藝術創作之外,陳浚豪更曾任職於臺北當代藝術館、臺北國際藝術村、藝術村聯盟與關渡美術館等藝文機構,以藝術行政及策展人的角色參與臺灣的藝術推展工作。2004年他擔任臺南市海安路藝術造街活動的偕同策展人,2006年他與姚瑞中、胡朝聖、吳達坤、何孟娟等約40位藝文相關工作者組成「非常廟」藝文空間,目的為建造一個更彈性開放的藝術自主空間,為藝術工作者提供交流及展演空間,並積極搭建與國際藝術家之參訪互動平台。2009年陳浚豪重新開始專注他的藝術創作,並嶄新嘗試以木工裝潢常見的「蚊釘」及「釘槍」進行古畫的臨摹創作,「蚊釘山水」的創作不僅重新翻轉詮釋了中國傳統筆墨山水的內涵與形式,也成為藝術家陳浚豪重要的代表性美學風格。
2009年陳浚豪開始發展以木工裝潢常見的「蚊釘」及「釘槍」進行古畫的臨摹創作,藝術家表示當初是使用蚊釘,除了是木工製作經驗之外,也是因為當初為了想要以圖釘發展書墨系列,他重新向大學時期的書畫老師張光賓習畫,但圖釘所呈現的效果卻已不能滿足藝術家所欲表現如畫般細緻的美學形式,因此他轉為使用蚊釘,經由實驗材料的可能性,掌握以蚊釘表現出各種皴法,以物質元件的聚合、疏密展現筆墨深淺的墨韻。這件〈臨摹宋范寬臨流獨坐圖〉為藝術家此「蚊釘山水」系列,總共用了約60萬根的蚊釘,打造出這一幅經典繪畫。
臺灣的藝術型態在九○年代有了很大的突破,以概念為主的當代藝術,裝置藝術以及各種強調創作媒材實驗性的藝術風潮開始盛行。成為藝術的物件花樣百出,最常見是現成物的採用與意義翻轉,而人、物件與空間之間的關係,也成為了藝術表現的重點。這股藝術的潮流對應到的是國際藝術思潮和大型雙年展興起的影響,同時也呼應了臺灣消費主義及高度發展的物質社會之時代背景。
陳浚豪早期使用「圖釘」進行創作,後期轉向木工裝潢常見的「蚊釘」,這兩個媒材的特質皆和工業生產、結構、和勞力操作密切相關。不論是圖釘的裝置,或者是蚊釘山水,藝術家利用一種透過勞動投入的量化風景,來表達他的藝術概念。「重複性的勞動」和「量化」這兩個特質和傳統文人藝術系統的核心價值是完全不相同的,但藝術家卻以這樣的創作模式來重新對應和思考新的藝術價值之可能。
中文作品名: | 臨摹宋范寬臨流獨坐圖 |
---|---|
英文作品名: | Imitating Facing River and Sitting Alone by Fan Kuan, Song Dynasty, Early 12th Century |
作品年代: | 2010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280×188 cm |
作者: | 陳浚豪 |
作者年代: | 1971 - |
典藏單位: | 私人收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陳浚豪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71~1980 ─ 六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