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煌迪1971年出生於臺灣臺南,1995年於國立藝術學院(現改制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2年取得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2004年進入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從2000年開始,林煌迪為臺南文賢油漆工程行的負責人。
2001年林煌迪獲得第一屆臺北美術獎殊榮,作品除了發表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當代藝術館、鳳甲美術館之外,他也相當活躍於南部的藝文空間,一些重要的創作個展發表如《在隨波逐流中改變河道》、《關於藝術的資源回收》、《類聚樣本》等都於南部藝術空間展出,也顯示出他深耕南部藝文發展的脈絡。林煌迪的創作歷程和臺南文賢油漆行緊密相關,而他也藉由創作概念來發表對於藝術生產及運行系統等議題的深切關注。林煌迪的創作核心圍繞著「物件在空間及意義脈絡裡的重新配置,與意義價值的再生產」,從早期的《不明物識別》系列、《類聚樣本》,一直到近年於伊通公園發表的個展「後勤」,這一連串的創作關係著物件、符號、圖像系統的資源重整及生產,他的創作取材總是在某些既定樣本中找尋一種誤讀或重讀的可能,而從群聚性的樣本中叛逃出來的創作主體,被名為「不明物」或「異己」,也許正意味著藝術家對於現實狀態的一種轉化,又或者為自我身分的一種重新識別。
林煌迪的作品中有許多雷同形式的符號、圖像、照片或物件的集合式類聚,透過這些眾多集合性物件所合成的集體樣態,通常很容易可以發展出一個指涉其共同性的敘事脈絡,但林煌迪偏偏要將這些證據裡弔詭的差異性、可疑性、不明確性給彰顯出來。〈在隨波逐流中改變河道〉是一件集合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成的衛星空照圖,藝術家利用電腦合成技術將這些世界大城市的圖連結在一起,並且杜撰了一個飛機形狀的湖泊。這些地方為真實存在的,但在影像合成之下它的真實性又已經消失,或至少被有所質疑。而「隨波逐流中改變河道」也隱喻了藝術家透過創作突破集體意識盲點的思考脈絡及作為。
臺灣的「替代空間」開始於九○年代,在2000年以後,「替代空間」的發展呈現出多樣性的趨勢,尤其是由青年世代所自發組織或自營的藝文空間,在經營的做法上更貼近並強調「替代性」創作實踐的實驗性,空間不僅僅提供創作者發表作品的場域,更加開拓了替代空間作為一個創作概念討論、交流和共同實踐的可能。這顯示了臺灣當代藝術在這個階段,甫從藝術學院畢業的青年世代迫切在官方機構、美術館體制和商業畫廊之間尋找一種替代性實踐的路徑,這種替代性空間的追尋,多少也顯示他們在創作思維上企圖從既有形式裡逃離,或另尋可能。
林煌迪的「文賢油漆工程行」2000年成立,2002年跨足藝術與建築領域的創作者楊尊智開始對「油漆行」進行「改建」,改變了油漆行「展場」的性格,於是「油漆行」開始發展以空間為基地,重新檢視「人」和「空間」的有機互動,創作者在空間裡的勞動、活動成為藝術實際的創作樣態,「油漆行」並朝向以過程為主的論壇/工作室型態發展,然後進行「藝術創作 ←→ 創作者 ←→ 觀眾/藝術創作團體 ←→ 社區居民」的交流與交換。在此同時,藝術家再次面對了創作者在社會現實裡的脈絡,由人的創作生產所啟動且反饋於社會機制的意義,不僅是林煌迪經營替代空間的方向,同時也是他創作一直以來的思考核心。
中文作品名: | 在隨波逐流中改變河道 |
---|---|
英文作品名: | By the Way |
作品年代: | 2004 |
媒材/分類: | 版畫 |
尺寸: | 300×300 cm |
作者: | 林煌迪 |
作者年代: | 1971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71~1980 ─ 六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不明物識別108 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