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其蔚,1971年出生於臺灣臺北,1994年畢業於輔仁大法國文學系,1998年至2002年間,他分別進入國立藝術學院及法國當代藝術工作室,結合所接觸學習的傳統藝術、民俗田野、新媒體等創作領域,發展其獨特的創作路線。1992年林其蔚與劉行一及香港僑生Steve共同組織了「零與聲音解放組織」聲音實驗團體,投入小劇場、地下音樂等活動,對於社會運動充滿關注。1995年他與吳中煒主辦了「破爛生活節」以及「臺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後者活動結合了國內許多地下社團及國際表演者,演出活動包括樂團表演、小劇場、影片播放、裝置藝術、火舞祭、工業噪音、S/M、實驗電影、DIY與無政府主義,將地下文化發揮到高潮,內容跨域且前衛,挑戰主流社會對於表現形式的極限。
林其蔚是臺灣聲音藝術的先鋒,同時也是90年代參與臺灣另翼文化的中堅份子。2004年他開始發展《磁帶音樂 ─ 音腸》(Tape Music)系列,《磁帶音樂》是以人力所驅動的機械音樂,因不同參與者與場所脈絡而結果各有殊異,因為這樣的展演特性而使得他的作品趨近某種社會測量。2007年他發表〈卡夫卡機器〉的錄影裝置,並於中國及英國展出聲音創作裝置;自2007年開始,《磁帶音樂 ─ 音腸》系列持續在北京、巴黎、深圳、臺南、威尼斯、柏林、倫敦、曼谷等許多地方展演。2012年他同時參加上海雙年展及雙城(香港/深圳)建築雙年展,並於倫敦泰德美術館演出,同年他也發表《超越聲音藝術-前衛主義、聲音機器、聽覺現代性》一書。
〈深圳-聲音社會測量 2009〉來自於林其蔚「磁帶音樂」的核心概念,以一條長長寫有字音的帶子為主要的演出物件,而這條帶子將如何發出聲音,則由每一次演出參與的觀眾來共同決定。參與的觀眾依照一個圓形螺旋狀的座次就位,然後開始從圓周之外向內傳遞一條長帶,帶子上繡有不同的字母音節,每一個人隨著傳遞到手上帶子上的字音發聲,隨著磁帶在觀眾的手上遞送,眾人念誦的聲音形成了有機的轟轟和聲。
然而,不同的參與團體會產生不同的臨場反應,即便是同一條演出磁帶,隨著參與團體的屬性和互動模式的迥異,聲音狀態將完全呈現不同的樣貌;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拒絕出聲、誤讀、發出其他雜音的聲音形式。對於藝術家來說,不論是跟隨著指示發音,或者是觀眾的臨場反應,都是此聲音作品的重要一部分,而這聲音的群體性或自主性,則是藝術家以聲音為媒介的社會測量。
〈深圳-聲音社會測量 2009〉為藝術家記錄了2009年於中國深圳的磁帶音樂演出表演,這個計畫邀請九個當地團體(童畫、蛇口街道南水股份有限公司客家山歌合唱團、南園社區粵曲藝社、聯合詩班直屬聖樂部(深圳聖樂合唱團)、富山技研民樂隊、深圳中學交響管樂團、深圳中心公園西非鼓樂團 、蓮華北村腰鼓隊、市府保安)參與,而藝術家選擇其中六個團體的影音紀錄,製作成為這一個六頻道的影音裝置作品。
一九九○年代臺灣歷經了野百合學運的改革浪潮,在政治上,臺灣終於終結了「動員戡亂時期條款」以及「萬年國會」,在此意識型態大翻轉的時代氛圍下,各種社會運動如性別運動、勞工運動、環保運動、獨立運動等群起蜂湧,主張為自我主張發聲,這不僅顯示了臺灣走向民主社會的一段重要歷程,所反映的也正是青年世代對於社會制度和生活環境的各種嚴肅自省與批判反思,這樣的反思性,觸發了這個創作世代對於固有體制和價值觀的反叛態度。
林其蔚的聲音創作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醞釀出來,他在學生時期即參與了許多地下音樂的相關社團活動,他所組織的「零與聲音低能怪獸」(後更名為「零與聲音解放組織」)更是要以實驗表達形式的各種可能,來解放被僵化社會所禁錮的身體/聲音自由。而他持續最久的《磁帶音樂 ─ 音腸》系列,不間斷地以移動場域的方式,藉由不同社群的參與以及其各自不同的互動模式,為聲音的本質(一個根本而原始的問題:為何發聲?)進行社會性的測量行動。
中文作品名: | 深圳-聲音社會測量 2009 |
---|---|
英文作品名: | Shenzhen-Social Measurement through Sound 2009 |
作品年代: | 2009 |
媒材/分類: | 新媒體藝術與錄像 |
作者: | 林其蔚 |
作者年代: | 1971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林其蔚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71~1980 ─ 六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