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出生於苗栗,1994年於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取得學士學位,2001年自同校美術學系創作碩士班畢業。1998年獲美國亞洲文化協會紐約藝術創作獎助,2000年獲席德進基金會美術獎助學金、2001年臺北獎優選,2001年獲選為韓國京畿道殷寧現代美術館駐館藝術家。2010年獲選為美國第十八街藝術村駐村藝術家,亦曾於2011年參與「亞洲文化協會駐村交流計畫」,前往日本東京森下Morishita工作室駐村。擁有國、內外豐富展覽經驗的劉時棟,擅長於錄像、地景與裝置藝術,近年來發展出新的拼貼藝術手法,受到臺灣藝壇關注。
當烏龜被帶至臺灣最高峰玉山進行象徵性的「放生」時,劉時棟透過有趣的行為藝術,提醒了我們土地與環境保存的重要性。思索在都市(文明)與自然(生態)之間可能的平衡關係,並嘗試為兩者間締造出必須的倫理敘事,發人深思。此一作品也因其實驗性,以及對生態議題與環境美學的有力刻劃,成為臺灣後解嚴時期相關領域的重要創作。
作為接受過完整學院訓練的藝術家,劉時棟於學生時期即展現出豐沛的創造力。如他1990年代所創作的〈非常母〉及〈帶祿獸〉等作,即以高度的實驗精神,針對地景與物體等媒介形式進行探索,令人印象深刻。1998年於《土地倫理》展覽計畫中所進行的行為紀錄作品〈放生〉,可視為劉時棟創作生涯的重要階段。該作對於土地、生態與人類行為相互關係的多重省思,在後解嚴時期臺灣主體性重構的時刻,該作引發了眾多不同的討論及迴響,成為臺灣生態藝術發展歷程的核心作品之一。
2001年起,劉時棟逐漸由空間裝置走向平面創作。他就像個當代圖像的游獵採集者,在不同的媒體包含廣告、報紙與雜誌等符號地帶,「捕獲」著不同文化景觀的後現代片斷,並運用蒙太奇式的技藝,賦予這些「拼圖」新的意義。如他「始於眼」(2009)、「風微微」(2011)等系列個展,均可視為他此一實驗取徑的核心事件。劉時棟將各種文化文本,經過身體性的勞動,以及敏銳的遊牧觀看,採集、收納至彷彿畫面的方/圓天地之中,其中有批判的指涉、有對事物微妙的反思,對生命形態的擬仿,亦有關於社會生活不同情狀的交錯再現,更有著對日常生活經驗的表露和體會。在他繁圖簇景的藝術創造中,流露出創作者開放的心靈,以及對於當代環境童趣、詩意及犀利的觀照、再現。
中文作品名: | 土地倫理:放生 |
---|---|
英文作品名: | Land Ethic: Regeneration |
作品年代: | 1998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尺寸依展出場地調整 |
作者: | 劉時棟 |
作者年代: | 1970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劉時棟 Email:k12129f@yahoo.com.tw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61~1970 ─ 五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