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出生於汶萊,擁有平靜的童年,身邊有著來自閩南、廣東、客家的漢人移民。12歲那年取得中華民國護照,後因求學來到臺灣,1993年自東海大學美術系畢業,後進入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就讀,2003年取得碩士學位。於此期間,1999年時曾至美國佛蒙特藝術中心駐村。2000年獲選文建會補助,赴美國洛杉磯18街藝術特區駐村。1997年獲第六屆台北縣美展環境藝術類優選,1998年獲第十五屆高雄市美術展覽會優選、第七屆台北縣美展優選等獎項。現居住及創作於臺南,臺灣已然成為他另一個故鄉。
1970年出生於汶萊,因為求學遷徙至臺灣。身處臺灣,同為華人的方偉文,有著強烈的域外者的氣質。這個島嶼一方面只是他流移過程的一個停駐點,同時卻也是他藉以開展藝術與生涯的立足之點,此種雙重性令他的創作具有很凸顯的開放特質:物件與物件、形象與形象、象徵與象徵之間呈現遊牧式的串連和互動。但離家日久,也讓故鄉與他鄉的定義變得十分曖昧,鄉愁不啻代表著「家」的歧異性,將手邊的現成物細膩的集成,轉化充滿個人記憶的匿名場域,成為表述自我或許最親近的選擇。方偉文,也因之為「流移」美學在當代臺灣藝術,刻劃出了面容獨特的章節。
來自汶萊的方偉文,在來到這個曾經名為「福爾摩莎」的島嶼後,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涯。在當代臺灣藝術社群中,他的漂移與遷徙的經驗應當是獨特的,這也讓他的藝術擁有了與眾不同的內蘊及指涉。所謂故鄉、所謂家、所謂歷史記憶,對於方偉文的創作恐怕將是不確定的對象及感悟,這卻讓他得以細細品嚐、檢視周遭的事物。熟悉的世界其實總在流變中,方有如充滿疏離氣質的視覺詩人,在沈靜、細膩的觀看身邊事物時,將之轉化為獨特的藝術語彙。
方偉文的藝術,善於採集、吸納,並為手邊的事物賦予新的生命。不同的物件,無論來自手繪,抑或來自工業機器,或者來自自然環境或生活空間,均能被他創造性的融入一個相互應和、對話的整體中。那些似乎本質上毫無關聯的元素,在此時似乎就像成為音節及符號,融入了他旅行筆記中的不同章節。方偉文也慣於採取純然手工的方式,透過自己的勞動及身體的介入,點點滴滴將媒材「縫織」入他自己的世界中:自己所身處的地方便是家。他的作品風格常排除厚重、穩定的肌理,而以流動、堆疊、反覆刻劃及不確定的結構經營出獨特的藝術場域。他的作品如《野野村》等系列,不以批判、再現為主體,取而代之的是安靜、韻律及充滿個人情感的自我觀照。在眾生喧嘩的現時代,益發凸顯出方偉文特立獨行的溫潤音聲。
中文作品名: | 野野村 No.1 |
---|---|
英文作品名: | Yehyeh Village No.1 |
作品年代: | 1998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尺寸依展出場地調整 |
作者: | 方偉文 |
作者年代: | 1970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方偉文 Email:fweiwen00@gmail.com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61~1970 ─ 五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