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鐵州,原名鼎鑄,1899年出生於桃園大溪望族。曾就讀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木工科,後經營家中繡莊。1928年進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就讀,1930年學成返臺。呂鐵洲在「臺灣美術展覽會」成就卓然,第三回以〈梅〉獲得特選及〈秋葵〉入選,第五回以〈夕月〉入選及〈後庭〉獲得臺灣美術展覽會賞,第六回以〈蓖麻與軍雞〉獲得特選,第七回以〈南國〉獲臺灣美術展覽會賞,且因累積三次特選取得無鑑查參展榮譽,另第九回以〈蘇鐵〉再獲臺日賞。1932年在榮町總督府舊廳舍舉辦「呂鐵州百畫展」。參與「栴檀社」、「麗光會」、「六硯會」,1935年創設南溟繪畫研究所,1938年後續參加「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至1942年止其遺作亦列入第五回展。呂鐵州一生創作歷程約可分為三個時期,恰如近代臺灣繪畫從傳統走向現代化:1928年渡日以前畫風以傳統文人畫為主;1929-1936年,自日學成返臺至臺灣美術展覽會結束,以客觀寫實之花鳥創作為主,精密描寫與設色華麗表現亞熱帶的臺灣特色風物,尺幅巨大壯觀,為其創作顛峰時期;1937-1942年,在「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以後,改以小幅之連作為主,除花卉禽鳥外,亦有風景畫,如〈戎客船〉、〈南國十二景〉等。
呂鐵州大約在1930年秋、冬之際自日本京都返臺,此件〈夕月〉作品入選同年第5回「臺灣美術展覽會」,以銀粉妝點的上弦月高掛在天空,露出柔美的亮光,幾株平實的花草,在月下迎風而動,看得出呂鐵州經過現代化後的日本畫訓練,已使呂鐵州全然擺脫從粉本或古人畫作印刷品臨摹的作畫方式,寫生成為創作繪畫的原動力,藉由客觀的觀察與細膩的描寫,原本平實無華的花草也變得清雅脫俗,綻放生氣且顯得詩意盎然,具有濃厚的京都派「寫生主義、花鳥儁詠、集千年錘鍊文化傳統於一身的寧靜與愁緒」之風格。
1927年日本殖民政府臺灣總督府透過官辦美展「臺灣美術展覽會」,將現代化的日本畫及西洋畫引進臺灣,因此在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出現「臺展三少年」擊敗資深畫家的現象,此舉揭示「臺灣美術展覽會」鼓勵以現代化精神寫生精神創作具有臺灣特色之作品為主軸。呂鐵州在「臺灣美術展覽會」前專攻設色工筆畫或寫意水墨風格的文人畫,受第一回參展落選的影響,隔年赴日就讀京都繪畫專門學校,追隨福田平八郎(1892-1974)、竹內栖鳳(1864-1942)、西山翠樟(1879-1958)等圓山四條派系統之教師學習,其中福田平八郎被譽為校內現代寫生畫派的旗手。呂鐵州從福田平八郎學習以寫生為基礎,強調表現客觀自然精神的寫實風格,使其成功的脫離傳統繪畫的臨摹主義。
中文作品名: | 夕月 |
---|---|
英文作品名: | Moon |
作品年代: | 1931 |
媒材/分類: | 膠彩 |
尺寸: | 141.2×48.2 cm |
作者: | 呂鐵州 |
作者年代: | 1899 - 1942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