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出生於苗栗,一座客家山城。離開故鄉後,1992年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取得學士學位,1998年取得國立臺南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自1993年起連續三年獲台北縣美展台北縣政府獎,1996年獲台中市大墩美展油畫類優選,1997年獲臺北獎,同年獲美國佛蒙特州藝術中心佛利曼獎學金(Vermont Studio Center Freeman Fellowship)贊助前往駐村,1998年獲第一屆東華扶輪美術獎,1999年獲選為臺中二十號倉庫駐站藝術家,2000年發起組織藝術團體「得旺公所」。曾於國、內外舉辦及參與個展與聯展,現居住並創作於臺中。
千山萬水,遷徙於此地與彼地的流移敘事,與客家論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置身異鄉為客,層層疊疊的「異鄉」經驗,使得原鄉成為了超越真實地點的指涉。而當代的客家人該如何看待此份「原鄉」遺產?多義的山水,隱身在畫面中凝望著後代子孫的先民,族群身份的本質終當定錨何處?諸多提問,美學化的揭露了彷彿穩固的主體性論述背後,不穩定的流動狀態。
出身客家族群的他,較早期的作品常可見處理族群與原鄉意識的問題。原鄉,作為無法迴避的記憶,不時牽動著敏感的藝術心靈。客家印記與個體之間愛恨糾葛的關聯,促發著他自1992年開始發展客家意象的系列創作。而在解嚴之後的臺灣,在本土化及美術主體性的浪潮中,彭賢祥對於族群身份及文化認同的深刻反思,開始吸引著藝術社群的目光。而究竟原鄉意指為何?在變遷疾速的現時代中,又當如何面對血緣與親情的牽連,以及原初文化身份與新型態社會關係之間的衝突?集體價值與個人自由的複雜關係,又當如何思索、應對?等等問題,均對當代社會產生深遠影響,而彭賢祥的創作即在此種有關認同的諸多張力中,為我們提供令人印象深刻的刻劃。
他的代表作品〈原鄉〉,以及90年代中期時創作的有關家族先祖的當代畫像,以及1990年代末期的〈遠村〉等作,均透過意蘊濃厚的色彩及筆觸,以及曲折綿密的線條和結構,表達對於族群身份的深切反思。在他細膩的描繪中,讓我們感受到血緣所寓意的複雜牽連。族群的本源敘事既如神話,卻也真實地存在於眾人與故里之間。家族情感或許沈重,卻也是內心世界中無法割捨的部份。而異鄉與故鄉間的矛盾感受,在許多地區的現代性經驗中,便是眾多敘事關切的對象,彭賢祥成功的將之轉化為當代藝術語彙。約在2000年之後,彭賢祥開始運用紅土泥漿、舊衣物等媒材進行創作,流露著強烈的情感溫度,雋永且充滿詩意。他的創作重視勞動與媒材之間的內在關聯,視創作為某種與自我對話的途徑。他也擅於在不同媒材上,彷彿自動性的描繪、刻鑿出心象般的圖景,游移、焦慮或者憂傷、厚重,隱喻著他不同階段的生存處境,和對美感體悟無法中斷的勤勞追求。
中文作品名: | 遠村 |
---|---|
英文作品名: | Remote Village |
作品年代: | 1999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213.5×275 cm |
作者: | 彭賢祥 |
作者年代: | 1968 - |
典藏單位: |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彭賢祥 Email:peng672670@gmail.com
高雄市立美術館 http://collection.kmfa.gov.tw/kmfa/applydoc.asp Email:servicemail@kmfa.gov.tw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61~1970 ─ 五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祥周公 童婆太 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