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生於台北,1990畢業於國立臺灣藝專美術科(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1993年自法國國立瑟基藝術學院藝術系肆業。1996年獲台北縣陶藝美展陶藝新域組入選、典藏,同年獲台北市第二十三屆美展入選,曾參與臺北雙年展等重要展覽。1996年於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舉辦「"我的身體"與"我",一起活著⋯」,2008年於朱銘美術館舉辦「虛線之舞」等重要個展,以突出的姿態展現對於女性生命經驗的關切,獲得藝術社群注目。並曾於第二屆洄瀾國際藝術創作營、台北國際藝術村等處駐村。在解嚴後的替代空間浪潮中,蔡海如更是主要的推瀾者,在1995年時與其他藝術家共同成立新樂園藝術空間。後者作為人與藝術觀念的重要集結點,對當代臺灣的藝術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2007年我透過網路邀請母親們以自己的身體書寫行動參與此創作計畫,以眾人影像與鏡面/空間裝置,共同呈現對於「母親是否都是一樣的?」的真實提問與回應。展覽計畫包含現場觀眾遊走端詳其間的身體與空間照映,並再次提供觀眾加入現場書寫,成為融合多作者、多層次的參與/介入與觀看之作。2014年展出時亦新增以女兒角度書寫的影像創作者作品。
— 蔡海如
蔡海如對於女性主體及性別經驗的關注,在臺灣的女性主義藝術運動中擁有著先鋒者的角色,作品深刻而有韻味。整體言之,她的創作似乎有著兩種相互交織的軌道,其一是對於自我、主體與存在經驗的觀看、凝望,其次則是對於女性身體,以及圍繞著此一重要的肉身存有所構成的種種生命過程。藝術創作,在她與自我的對話中,扮演著能動性的位置。如她在1996年發表的〈湯匙〉,透過凹凸不一、恍若鏡面的湯匙表面,觀者所體認到的物象將隨著位置、環境而改變,由此也隱喻著主體與認同的流變狀態。
性別的認同自然也在不斷流變的過程中,隨著女性不同階段的身份轉變,有關何為女性的自我敘事亦將有著看似連結、卻也斷裂的微妙差異發生。其中自然有掙扎、摸索,也有喜悅和沈澱。2003年,蔡海如成為了母親。母職身份的闖入,那個在自我身體內成長的另一個主體,構成了某種奇異的經驗。2008年的〈是二一嗎?〉等作,即試圖描繪此種歷程。所謂女兒、所謂母親、所謂妻子,在她的觀點中似乎是同一生命史軸線上,不同的片段及線索,彼此交織,時而糾葛、時而共振、時而觸動。這也讓蔡的創作,擅於以不同媒材、符號和文本,共置成為一個微妙、纖細的整體。蔡海如嘗將自己的創作描述為某種「身體空間」,從而在時間的流動中,不斷吸納、觸碰、闡述新的生命體驗和感悟。2013年,她的新作〈偏航‧探痙〉則將觸角由女性體驗漫出,探討有關白色恐怖的記憶,以及男性化的國族暴力對於個體及人性的扭曲、傷痕。
中文作品名: | 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拾願與形塑 |
---|---|
英文作品名: | Are All Mothers Alike? – Make a Wish and Shape |
作品年代: | 2008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尺寸依展出場地調整 |
作者: | 蔡海如 |
作者年代: | 1967 - |
授權聯繫方式: | 蔡海如 Email:hairut@gmail.com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61~1970 ─ 五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是二一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