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生於臺中頂橋子頭,1940年臺中公學校畢業,1914年臺北國語學校師範畢業後赴日本留學,初入川端畫學校,於1916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就讀,成為西洋畫科第一位臺籍學生。1920年到上海參加政治活動,為國民黨元老王法勤收為義子,改名王悅之,1921年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入北京大學文學院學習,並任國立北京美術學校西畫教授,長居大陸於1937年去世。劉氏雖與同期臺灣留日畫家於東京美術學校學習西畫,但劉氏致力中西繪畫的融合,從形式與時代民族情懷出發,開創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香圓〉一作係屬杭州時期作品,「香圓」所指為畫中女子手中把玩及散落在身旁的橘子,畫中女子係描繪劉錦堂二夫人郭淑靈端坐把玩柑橘之神態,本幅作品已將外光派技法拋棄,大膽運用黑色,是其創作的新嘗試。他獨鍾黑色,並曾說:「光的混合是白色,顏料的混合達到飽和則是黑色,黑色是最豐富的色彩。」期藉用中國畫的線描法,把油畫與國畫揉合在一起,很明顯地表現了民族油畫的創作才能,在以褐色調為主的畫面中,散發著樸拙之感。
劉錦堂定居中國後,在北京時期曾與李大釗、章士釗、劉半農等文化人士結識交往,1922年與高淑遠、王子雲、陳啟民等於北京成立第一個研究西畫的團體「阿博洛學會」,創會主旨為迎向光明並帶進革新之意,並設立阿博洛美術研究所教授西畫,從此即可看出劉錦堂推展美術的企圖心。1932年成立北平美術專科學校擔任校長,1934年創作〈臺灣遺民圖〉、〈棄民圖〉並於南京舉辦個展,〈臺灣遺民圖〉是一件反省歷史與抒發民族情感的作品,在寫實的作品中加上深層的象徵意涵,也顯露其對臺灣故鄉的思緒與無盡的期待與祝福,而〈棄民圖〉則是其對因戰爭迫害而流離失所的人們所表達的極深關切。劉氏致力中西繪畫的融合,從形式與時代民族情懷出發,開創獨特的藝術風格,雖然生命短暫,但其藝術創作卻綻放出民族情感極為濃厚的油畫風格異彩,為後人稱道。
中文作品名: | 香圓 |
---|---|
英文作品名: | Portrait of the Artist's Wife Holding an Orange |
作品年代: | 1929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91×67.5 cm |
作者: | 劉錦堂 |
作者年代: | 1894 - 1937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