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生於靠近太平洋的台東,他的創作根基並不來自於學院訓練,而來自常民生活中各種文本、色彩和指涉,充滿著曖昧、多變但豐沛的原生力量。李俊陽的藝術生涯也不在常形的軌跡,在很長的時間中,他始終游牧於不同的民間場域,國中畢業後的他曾學過修機車,而後轉業到花蓮改學畫露天廣告,也曾畫過電影看板,繪製過布袋戲舞台、雕刻過相關的人偶。也曾為了謀生,製作過外銷畫。25歲時,他有意識的選擇了藝術創作的生涯。可以這麼說,李俊陽真正的藝術啟蒙不來自書本或常態性的藝術場所、機構,而來自點點滴滴的人生體會。更可以這麼說,關於什麼是藝術創作,他是在幾乎無師自通的情況下,自己成就了自己。他的創造力也因之無拘無束的揮灑,穿越在彩繪、塗鴉、水墨、雕刻、寫詩、偶戲、現成物、裝置與景觀藝術,乃至身體與劇場等等他感到興趣的領域,打破層層的界線與規則。
受到草根文化的滋潤,李俊陽成功地將常民符號與當代視覺藝術的語境做出結合。更關鍵的是,李將常民文化中特殊部份的邊緣特性,帶入與既存美學體系的關係之中,顛覆了所謂高/低、雅/俗的邊界:在繽紛的「常民」世界及文化表徵中,同樣可汲引出深刻的美學動能,挑動社會即藝術生活的既有場域。「福浪共」一詞,即取自臺語,指涉人與物或許無用、無意,卻生意盎然的自存、自足景象。而李俊陽從民間宗教的元素系譜中,經過他多年的遊走、遊牧,儼然已成為一特立獨行的藝術時空。
李俊陽的創作,在解嚴後的臺灣藝壇堪稱異數,他也從未改變過游牧的姿態,悠遊、多樣的在常規藝術場域與民間審美世界之間穿梭。他將兩種不同的藝術語彙,做出令人驚艷的顛覆和整合。所謂「庶民」、所謂「邊緣」,在許多時候正因其多義性,而得以迸發出激進的美學力量。而一般的高雅/低俗、精緻/野趣、好與壞,在李俊陽的創作中都成了失去重量的指涉。他的創作也擅於運用各式各樣底層社會的視覺符號,並採用沒有邊界的方式來「組織」他的作品。由此思想,李俊陽的作品是沒有終點線的,永遠在生長之中,並與他內心始終蠢蠢欲動的創作欲望相呼應。
李俊陽的創作也與他的生活哲學息息相關,那種玩樂、自在、叛逆、遊戲、勞動等態度揉合而成的獨特面貌。他並不觀察臺灣文化邊緣地帶的前衛性:他就生活在其中,並讓後者自動轉化為能指,信手拈來無物不可進入作品。你我無從由外部凝視他的作品,唯有在走入他所營造出個性化的審美時空,方能品味他的藝術的深味。有趣的是,身為常民脈動的沈浸者,他也從未排斥過與學院與藝術體制「交陪」,而是用自己無以遏抑的創造力、生命本真的「野性」,不斷重新書寫與後者的關聯。是故在過去這些年間,李俊陽即曾於桃園大溪大道藝術館擔任駐館藝術家,又曾於台中二十號倉庫、美國舊金山赫德蘭藝術中心等國內外藝術空間駐村,也曾擔任金枝演社創意總監,2002年獲亞洲文化協會視覺藝術類獎項。2010年時,李俊陽與李俊賢集合了60位臺灣本土藝術家,組成「新臺灣壁畫隊」,有如他較早年的作品〈七彩迷魂車〉的意念,巡遊、走入臺灣各個角落。
中文作品名: | 《仙仙仙,福浪共開花》系列 |
---|---|
英文作品名: | Fairest Fairies Fair, Phû-lōng-kòng Blossom |
作品年代: | 2005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尺寸依展出場地調整 |
作者: | 李俊陽 |
作者年代: | 1967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李俊陽 Email:a0952267938@gmail.com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61~1970 ─ 五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