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生於臺北,成長於具有藝術背景的家庭。1984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機械系後,赴美重新學習設計,1992年於巴沙狄那藝術中心學院工業設計系獲得學士學位,1993年獲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設計碩士學位,1996年於該校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曾擔任美國世嘉(Sega)與新力等電腦娛樂公司藝術總監,開始受到矚目。2001年回到台灣,全心投入科技與數位藝術創作,取得亮眼成績,並創立故事巢工作室。曾獲美國博物館協會繆思獎、全國版畫展銀牌獎、臺北美術獎、原創獎、紐約新聲音新視界多媒體首獎等榮譽。並曾於文化大學等校擔任駐校藝術家與助理教授等職,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數位內容與科技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對於觀者而言,若說這件作品是座舞台的凝結和縮影,大多數人一定感到驚訝。但藝術家黃心健透過精密的安排與細膩的配置,完成了這項工作。他也擅長透過數位與科技藝術的媒介,傳達深刻的哲學反思。而在此作中,這個舞台便是人生,它撲朔迷離、充滿曲折的符號,有挫折、也有驚奇,上從統治者到平民百姓無不離以逃脫此種命運。我們雖得以觀看自己的人生,但即使在最終章翻上後,卻常對之無能為力。
數位與科技藝術的觀念及實踐走入臺灣,並與稍早的錄像藝術等媒介相互推瀾,成為新世紀中臺灣當代藝術關鍵的發展之一。黃心健的努力,無疑在這股新浪潮中扮演令人矚目的角色。他由機械工程師的理性訓練出發,在走入藝術創作的領域後,對科技與人類文明的關係有著更深刻的反思。科技將可能帶給人們更美好的生活,同時卻也可能對人們的身體、心靈及社會關係產生反噬。
在1990年代中後期的作品如〈木偶旅館〉、〈貓證人〉及〈遷徙〉等,其中內容仍較側重個人經驗的闡述和觀看。而在2002年的〈成住壞空〉等作起,黃心健的作品則愈發飽含著哲學與人生的思索。互動裝置、數位雕塑與聲音媒材的加入,更為他探尋生命真諦的嘗試增加了深度及廣度。「我」意味著什麼?人與他者的關係如何達成?感受與意識如何傳遞和變異?自我與環境因素如何相互影響、滲透?在註定壞空的生命中,意義如何阻止它的荒謬和銷蝕?黃心健透過多文類的跨界媒材,為我們做出了數位光音的回答。而在電光、幻影、互動科技、另類感官的脈絡中,他所關切的當已離開技術本身,而是指向事物與人生存在本質的反思,拓展更多元、沈靜的生命想像。而在2012的〈蜃樓〉及其他作品中,黃心健也將創作的觸角引領至歷史、建築與舞台設計等領域,為多元的人文理念提供了相互接合的當代媒介。
中文作品名: | 虛空色染 觀無樓 |
---|---|
英文作品名: | Void-gazing pavilion |
作品年代: | 2007 |
媒材/分類: | 雕塑 |
尺寸: | 171×100×53 cm |
作者: | 黃心健 |
作者年代: | 1966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61~1970 ─ 五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