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生於台灣,1986年畢業於復興商工美工科雕塑組,1992年取得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學士,1992至1997年於法國Aix-en-Provenceu藝術學院主修造型藝術,1995年取得法國國家造型藝術文憑,獲國家評審團獎,1997年以第一名取得法國國家高等造型藝術表達文憑。1997年曾獲臺北縣美展臺北縣政府獎、1998年獲南瀛獎暨第十二屆南瀛美展優選、台北市美展造型藝術類台北獎,2002年獲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獎創作獎,2006年獲亞洲文化協會國巨科技藝術獎,2008年獲第一屆公共藝術卓越獎,2013年成為「甘柏馨藝術基金會」首位獎金得主等榮譽。作為臺灣機械動力裝置藝術的先鋒者,徐瑞憲長期耕耘著歷史記憶、生命歷程與藝術表達之間的關係,作品充滿感人的溫度。現居紐約,並以該地為創作基地,經常參與國、內外各重要展覽。
甚麼是回憶的形狀?徐瑞憲的機械動力裝置,為我們做出了生動的詮釋,在一個指涉著夢想的四方型白盒上,有著一臺野狼125機車的「原始模型」: 那是藝術家運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將真實的機車逐一部位分解後的模樣。機車,作為原型,與他年輕時代的夢想與美好體驗有關 — 一場青春時代的主人翁經歷過的環島夢想。看似原本冰冷的機械,在此,被貫注入深刻的人性溫度,也因之打破了「人與物」一般的關係形態。物不再是人類活動消耗的對象,而是你我存活過鮮明、親近的印證。
徐瑞憲藝術生命的開端,與童年陪伴母親一同拾荒的記憶有密切關係。採集各式各樣的物件,連結著與親人相互扶持的情感經驗,早已融入他的生命史之中。他的作品〈生滅〉、〈童河〉、〈痕跡〉等,即是源自於兒時與早年的回憶。當情感經驗被灌注入冰冷的金屬機械、電子線路與種種無生命的物體時,後者也隨著人性的沈積,而逐漸轉化了它們的屬性。不僅成為人們生命軌跡的結晶載體,更在許多微妙的時刻,詩意的回望著你我。
當機械成為審美悸動的策源地時,所謂生命、自然和物的世界之間的關係也悄悄產生了變化。物體在與人類互動之際,也擁有屬於自己的靈魂,並與觀者心靈深處的某塊地方相連結。物質形式不只關乎功效和目的,亦可能與人的生命情懷有關。而在冰冷、疏離的當代社會中,徐瑞憲透過了藝術為我們開啟與物的世界對話的通道,並加諸後者生命的轉喻。此外,在他的創作中,所擁有的元素不僅是那些馬達、電路、齒輪、金屬、陶瓷或羽毛,更包括藝術家本人的身體與勞動,以及自我生命投入的熱度,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人與自然、人與物質、人與他人的共存空間。而他的視角,在近二十年的創作歷程中,也因之由關懷私密記憶、回溯情感的起源,逐漸拓展至對城市空間與諸種社會環境、人性實相的有情關切。
中文作品名: | 夢想盒 |
---|---|
英文作品名: | Dreambox |
作品年代: | 2009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400×300×230 cm |
作者: | 徐瑞憲 |
作者年代: | 1966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徐瑞憲 Email:rueyshiann@gmail.com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61~1970 ─ 五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