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生於台北,1989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國畫組,1980年代末期起在臺灣藝壇開始嶄露頭角,現以北京為創作基地。黃致陽邁入藝術專業生涯之際,正值臺灣解嚴前後,權威文化解體、社會力迸發,他的水墨創作也出現了顛覆性的轉變。1990年代,黃致陽由花草樹木等植物的形體得到靈感,開始發出前衛性的「皴法」,於宣紙或絹布上發展出似人、似獸的有機體造型,尤以人或擬生物的變異肉身為核心語彙。重要作品如〈肖孝形產房〉、〈Zoon〉、〈戀人絮語〉、〈花非花〉、〈拜根黨〉等等,其中均散發出強烈的、生物化的有機能量,指涉著充滿張力的生命原初狀態。黃致陽亦曾開拓有關複合媒材、裝置與地景藝術等形式之創作,運用如水、牡蠣殼、青苔等象徵生命力的媒材,與其水墨創新產生有意義的呼應。1993年曾獲臺北縣美展縣政府獎,1996年獲亞洲文化基金會獎,亦曾代表台灣館參加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擁有豐富之國、內外展覽經歷,活躍於華人當代藝術社群。2006年開始,選擇以北京為創作基地。
黃致陽將水墨媒材與裝置藝術的形式相結合,從而為傳統注入了新的活力,並使水墨由平面世界,走向三維的時空,視覺的感染力由之強烈散發,構成特異的視覺氛圍。在他的作品當中,那些難以辨識、似獸又似人的主角,有如長出多重觸角的生物,成為擁有神秘氣息的圖騰,也隱喻著當代人於文明生活下的生存狀態,以及內心底層的欲望伏流。
後解嚴時期的社會氛圍,激發黃致陽對於自我創作生命的思考,內在的騷動使他無法停止試驗與顛覆的意圖,直至完全解構傳統水墨悠遊靜謐的和諧韻律。身處時代的分水嶺,黃擁有了寬闊的開拓空間。他的水墨尺幅巨大,墨色濃郁酣暢,而圖像中那一系列詭態的生物,像長滿鞭毛的異形,似人非人、似蟲非蟲,似獸非獸。黃致陽所創造出的形象,無疑是對當代人性面貌的道德寓言,崩壞的人性與釋放欲望的人性不啻一體兩面。狂放、蔓生的筆觸,加上性器官、雌雄同體等圖案,黃致陽的創作無疑張揚地向觀者的內心發問。同時,他也改變了水墨傳統的陳示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將巨幅畫作群體性的懸吊於空間中,形成特殊的審美場域。
自遷移至北京後,黃致陽的創作有了新的轉折,開始尋思空靈與生命氣息的交會地帶。此一轉折有如修行般,將他的水墨帶往了多層次的墨感、充滿韻律的筆觸線條,以及反觀自照的內在凝望、省察。但那騷動、奔放,不可遏抑的情感仍在畫面或形象中奔流,也述說著黃致陽在當代水墨創作潮流中的前列地位。
中文作品名: | 《Zoon 》系列 |
---|---|
英文作品名: | The Zoon Series |
作品年代: | 1996 |
媒材/分類: | 水墨與書法 |
尺寸: | 338.5×127.5 cm ×11 pieces |
作者: | 黃致陽 |
作者年代: | 1965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61~1970 ─ 五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