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出生於台北,1989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早自1984年起即開始影像的創作,是臺灣此一領域的開拓先鋒,迄今仍活躍於國際藝壇。1993年獲台北縣第5屆美術首獎後獲德國DAAD獎學金出國深造,並連續四年獲得此項獎助。1994年至法蘭克福新媒體藝術中心研究,後就讀於德國國立卡斯魯造型藝術學院,1997取得碩士學位返回臺灣定居。他於1989年曾獲金帶獎、金穗獎,1993年獲台北縣美展首獎,1997年獲台北市美展台北獎,2000年獲第1屆「數位藝術紀」評審特別獎等項目。並曾參加臺北雙年展、新加坡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廣州三年展、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等重要國際展覽。現職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副教授,在教育崗位開拓跨界藝術的疆域。
透過錄影互動裝置,袁廣鳴尋思著存在與虛無的相關問題。而〈難眠的理由〉則以聯結視覺、聲音、動態影像的類劇場形態,映現出對生存意義的探求,以及在某種可能的失重狀態下,所湧現的焦慮、不安情緒。難眠、恍惚與夢境相互交織,意識與潛意識則反覆糾纏。此一作品無疑是極富個人性的,但也成功的刻劃出當代人的生存難題與處境。
憂鬱是無法指稱的狀態,代表對於生存意義的疑惑和失落。袁廣鳴透過媒體藝術入手,企圖在內在的世界與外在的現實之間,搭建起一座晃動、曖昧的橋樑。但他所真正關切的並不在於技術語言的前進,而在於藝術對於心緒活動的捕捉和表達,以及對於所謂事物真實狀態的沈思。幻象與實體,在視覺文本的場域中,經常處於游動的狀態。而袁廣鳴即是將此種影像創作思維,引入臺灣的先驅者。如他早期的作品「盤中魚」即讓投影的金魚影像悠遊於白色瓷盤上,似幻也真的衝擊著真實/虛擬的邊界。
袁廣鳴的創作,慣於由手邊的日常生活入手,或將日常生活的經驗納入影像的抒情敘事內,亦即將原本的熟悉之物疏離化,而產生驚人的美學效果。1998的〈難眠的理由〉,透過再現失眠的情境,直指在當代人曖昧、焦慮、不安、渴欲與虛無交雜的精神狀態,成為臺灣影像藝術的經典作品之一。2001年,他開始發展《失格》系列,包含〈城市失格〉和〈人間失格〉等作。透過壓縮數百張照片及時間點,袁廣鳴卻呈現出跡近超現實的真實:都市空間本質般的荒漠景象,一切都將落入空無。2007年的創作〈逝去中的風景:成為葉子的理由〉,則探問著人工與自然間複雜的共存關係。從強烈的反思特質出發,袁廣鳴的作品讓我們深刻看見了不同的個人與群體,在身份與本質上的漂浮、不確定狀態。
中文作品名: | 難眠的理由 |
---|---|
英文作品名: | Reasons of Insomnia |
作品年代: | 1998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200×100×40 cm |
作者: | 袁廣鳴 |
作者年代: | 1965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61~1970 ─ 五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