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生於澎湖,1986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1995年獲台北美術獎,2009年獲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曾經任教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東海大學美術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等校,現則擔任德霖技術學院營建科技系空間設計組副教授。作為臺灣觀念攝影開拓者的他,擅於挪用過往的生活照片或圖像,賦予它們新的生命,使之成為嶄新的審美對象。作為「風櫃來的人」,來到這塊鄰近的島嶼之上,怎能不會有諸多關於鄉愁的指涉和心緒。
家族圖像與個人生活照在陳順築的藝術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在他的作品中,記憶所殘存的影像,彷彿是通往過去的時光隧道。而個人化的經驗,彷彿也透過影像的橋樑,與集體的共同經歷產生交流,不同觀者似可在其中找到屬於自身的片斷,賦予作品新一層的意義。陳的創作也藉由抒情的途徑,讓我們看見了記憶的原形:一切都將消退成為意符,等待人們次次改寫。在回憶之流中,所謂生死、過去與現在的邊界,也就不再分明。
個人記憶的複雜多端,其意義原就難以確認,富含曖昧性。但陳順築作品真正迷人的地方,以及真正造成感染力之處,並不在於那些擬似個人及家族記憶的老照片,而是它與解嚴後臺灣的主體性重塑過程產生了交集。簡言之,我們通過陳的攝影裝置,那些家庭生活的片段,開啟我們共同體般的想像。所謂個人經驗,何嘗不能是集體記憶立基之處。而那些已然被抽離了本真時空的攝影文本,更是將記憶的建構性與複雜性,帶向了更遠、更開闊或更多層次的地景。返身自照,與其說陳順築的創作為尋訪記憶殘留的溫度開啟了道路,毋寧說他在各種資訊奔流、沖刷的今日生活,為我們鍛造出了某種接近和呈現記憶本質的藝術方式,並且具有顯著的當代性格。
家族傳記並非陳所處理及借取的唯一對象,在他的藝術風景中,土地、廢墟、植物、舊傢俱、人造物,乃至陳舊的漁船,以及維持家庭生活所製造出的廢棄物,均能成為攝影或藝術觀照的對象。這些事物的本然脈絡,早已在作品呈現被抽離,成為觀者共同記憶的容器,透過不停歇的重新閱讀和衍義,真正完成這些作品其實是觀者自身。但我們確實也能從中看見臺灣人普遍的生活樣態,並找尋到你我共同記憶如何編織的元素及線索,它將通往更深處的集體潛意識。陳順築的作品正敏銳地鑲嵌在這諸多線索交織的網絡之中,以抒情的方式揭示著歷史、記憶與生命敘事的不穩定狀態,他的影像創作擁有著強烈的遊牧性格,卻能讓我們更看清自己、瞻望更豐富的主體性。
中文作品名: | 風中的記憶:正月初三 |
---|---|
英文作品名: | The Wind Remembers: January the 3rd of Lunar Calendar |
作品年代: | 2004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453.5×352×300 cm |
作者: | 陳順築 |
作者年代: | 1963 - 2014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61~1970 ─ 五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