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生於台北,1989年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同年赴德國柏林藝術學院求學,不到半年便經歷東西德合併的歷史事件,1995年取得視覺藝術碩士文憑,1996年獲同校大師班文憑,取得最高的創作學位。1984年獲第九屆雄獅美術新人獎,2000年被日本著名美術雜誌《美術手帖》選為「最受注目的100位藝術家之一」,2009年獲第七屆台新藝術獎。身兼藝術家、策展人、評論者的王俊傑,不僅是臺灣錄像與新媒體藝術的拓荒者,更是主要的推動旗手之一,曾任教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現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擔任教職。
永保青春似乎是人類共同的願望,為此經常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在王俊傑的作品中,〈HB-1750〉便是一種虛擬的禁藥,可讓人在服用後重新找回年輕的自己。這樣的鋪陳自然是種藝術上的敘事,但卻指出在現代的消費文化當中,生命與欲望如何得以成為商品。而虛擬與真實,在各種訊息網絡的轉換下,兩者間的界線又顯得多麼曖昧不明。何為幻想,何為現實,只能夠在符號的流動中去探求,所謂「本真」的世界則一去不再復返。
王俊傑的創作長期關注真實與虛擬之間的辯證關係。在一個日益數位化的世界中,資訊、商品與欲望以超越你我想像的程度,在全球不同區域內竄流。人性在如此狀態下,可能發生何種轉變?對此王不無悲觀。科技的進步。在早期的創作中,王俊傑便曾顯露對於政治意識形態的批判姿態。親身經歷東西德合併的他,亦曾透過作品探討資本主義與市場,對於人性欲望的支配深度,而肉體和人類的需求也將在當代文明中成為主流政經力量的建構之物。所謂青春等各種人們渴求的對象,均可能在欲望機器的塑造下,成為物化的符號。
2000年以後,王的作品由消費與欲望主題轉向了對於更大人類生存體系的觀照,如他持續創作迄今的《微生物學協會》系列,便反映出對未來世界的憂傷想像。生態系統的破壞將在人類的無行中變得愈發嚴重,海洋等重要部份將成為回憶,人類必須對環境做更系統之研究,方能維持自身的存在。而在被科技及資訊包圍的世界中,躁鬱與慢性疾病成為新的不治之症。屆時,人類可能會如行屍走肉般於城市間移動,在這個大型的畜養之地裡,靈魂與肉體註定分離,人則成為生產與再製欲望的機器。王俊傑的創作,成功地將此種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多元徵狀或病徵,以及對之的審美批判,轉化成為科技藝術適切的再現對象。近期他亦企圖走向更為跨界的創作,包括與音樂、戲劇與設計等領域的工作者進行合作,創造出更多元的新媒體藝術景觀,也指涉著當代臺灣藝術跨領域時期的儼然來到。
中文作品名: | HB-1750 |
---|---|
英文作品名: | HB-1750 |
作品年代: | 1998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尺寸依展出場地調整 |
作者: | 王俊傑 |
作者年代: | 1963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61~1970 ─ 五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