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生於苗栗市,1984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感受到大學教育無法提供自己成為藝術家的充足理由後,毅然赴美進修。1989年,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1995年,取得美國美國紐約大學藝術創作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台北市立師院美教系、東海大學美術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所等教育機構,帶領眾多學子開啟自身的藝術生涯,現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專任教授。謝鴻均的創作資歷已超過30年,由發軔、摸索到成熟,她的繪畫創作不僅有著獨特的視覺風格及美學語彙,更與她各個生命階段的經驗和反思息息相關,而性別理論的資源,也在許多關鍵時刻幫助她在個人感悟與共通的女性體驗間,架構起互相流動的橋樑,從而獲得更大的藝術與人性張力。
謝鴻均的系列創作,無疑為繪畫如何在直觀、思想與生命體驗間獲得有機的關聯,做出了深刻的詮釋,並且發展出自身獨特的視覺風格。由女性研究與關切女性生命體驗的角度出發,作品中的肌理、線條、刻痕、色彩,與充滿動態均衡感的構圖,均象徵著創作者對於自身生命經歷的沉思,以及對於女性意識深刻的觀照。畫面內有著抽絲剝繭的指涉,有著彷彿拉扯、糾纏的刻痕,有著對於穩定結構的挑戰與衝擊,亦有著色彩疊構的強烈情緒,多層次的力量在畫面中相互激盪。而眾多的線索與符號,以充滿韻律的形態共同存在時,似也述說著女性生命體驗的多樣面貌,以及陰性特質所內涵豐沛生命力。
在她的創作之中,身體經驗與思考、感受等心靈活動擁有同等的重要地位,甚至在許多時候前者所產生的影響力將超越後者。女性的身體現世經驗於此,雖是承受權力規訓之地,卻也是顛覆力量的來源。是故在謝的作品當中,對於身體意象的捕捉和刻劃,常是另一個焦點:女性應當關注自己的身體,珍視陰性本質的創造力。身體的差異性為女性所帶來的種種限制和可能,透過她精準的繪畫語彙,極富感染力地成為藝術的對象,感性與理性、肉體與精神於此獲得短暫平衡。時而顯露為渾沌、時而激昂、時而纏繞與凝結,有如波浪般超越單一的意義與文本。
自1980年代起,台灣女性意識開始覺醒、女性解放運動興起,對父權制度及思想的批判也從社會領域逐漸拓展至藝術世界。針對性別,不同的詮釋視角開始活躍的爭辯起來。究竟何為女性?女性與男性是否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女性的平權與解放,若不該以男性社會作為參照系,那它又該如何被形塑?回到藝術上,女性主義及性別反思是否將產生自身獨特的創作形式,乃至於美學語彙,若有,那它們又將是什麼?有關性別批判的藝術潮流,它究竟只是種運動,無法跨越理論關懷的範疇,還是可能締造出更具意向性的美學系譜,激勵人們據以不墜的創作?
針對上述問題,謝鴻均無疑透過創作做出了深刻的回答。而在批判女性作為從屬角色的沙文敘事後,謝核心關切的事物,在於女性由身體到心靈的特殊性,如何得以為女性打開不同的解放路徑,並成為藝術創作豐沛的力量泉源。嘗有理論認為女性應當超越自身的內囿性,從而超越既有的父權支配。但謝鴻均認為女性應當正視自己與生俱來的天性,運用陰性力量顛覆既存的秩序及象徵世界。在她的系列繪畫中,畫面內有抽絲剝繭的指涉,有著糾纏的刻痕,有對穩定結構的衝刺,線條、筆觸與色域相互激盪,構築出豐富的肌理,也隱喻著在女性生命歷程的不同時刻,所可能遭遇的各種處境。換言之,藝術家藉由細膩的抽象及象徵符號,為女性/陰性意識在現實與想像領域中的可能流變,提供了審美的參照系譜。謝鴻均的努力,也為創作、理論與具體生命情境之間可能的鑲嵌形態,創造出精湛的女性研究的實踐。
中文作品名: | 羈絆I |
---|---|
英文作品名: | Trapped I |
作品年代: | 2008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72.5×172.5 cm |
作者: | 謝鴻均 |
作者年代: | 1961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61~1970 ─ 五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