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生於台灣,1984年畢業於東吳大學英文系,1990於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取得教育碩士學位。27歲以前,張乾琦並未接觸過攝影,但從接觸那天開始,攝影成為了他所有生涯轉折的唯一考量。1990年張乾琦獲選美國年度大專院校傑出攝影家首獎,1991年時,張開始了他的專業報導攝影生涯,經過了數年努力,成為目前台灣唯一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 Inc.)會員,該社對於成員挑選的嚴格程度,說明了張乾琦在創作上的成就及深度。而在當代紀實攝影與當代藝術交界的地帶,他亦是此一領域中在台灣無可忽視的開拓先鋒。此外,他亦曾獲得荷蘭世界新聞攝影獎日常生活類首獎,以及尤金‧史密斯獎人道攝影獎等重要獎項。
《鍊(一)》、《鍊(二)》
自1992年開始,張乾琦以參與觀察的田野方式,開始了此一系列作品的拍攝,地點在高雄路竹鄉的龍發堂。該處以獨特的方式,為精神病友進行民俗形態的治療。而在日常生活乃至工作空間內,他們以兩人一組的方式由鐵鍊相互聯繫,以資規範他們的行為。鍊,便在這樣的情境中成為突出的符號,攝影家則選擇直接將此它以簡潔、犀利的構圖方式表現出來,在當時便曾引起社會關注。直至今日,其中高度的人道關懷和批判精神,仍深深觸動著我們。
他的攝影事業仍是從臺灣這座島嶼出發的。1992年開始,張乾琦以參與觀察的方式,走入了位於高雄路竹鄉的龍發堂,這也是他第一次接觸相關的人群。但在與那些精神病友共處的過程中,《鍊》作為突出的象徵便吸引著他的注意。龍發堂作為民間宗教機構,發展出了自身獨特的類醫療模式。他們將病友兩兩一組的用鐵鍊綁在一起,以資規範後者的行為。張的拍攝實踐則從這個部份出發,他跳脫出傳統紀實攝影的框架,而是用簡潔、犀利的雙人合影的構圖,將那種被制約的身體及生活直接表露出來。由此角度思索,他的創作是擁有觀念內涵的,從而開創出了某種匯融現實與觀念的特殊影像創作模式。在不放棄對人性與邊緣的觀照下,他的攝影透過把握現實中淬發出的象徵時刻,觸動觀者的倫理反思和批判閱讀。
在《鍊》系列之後,張乾琦並未停止他對於邊緣人群生存處境的關注。這樣的工作不僅長期,更需要創作者秉持高度的倫理要求。旁觀他人的痛苦是困難的,紀實攝影者更須跨越觀看的階段,走向深入、審慎的同理情境。1998年,美國時代周邀請張乾琦拍攝紐約唐人街偷渡客專題,使美國政府不得不對相關的勞工權益進行司法調查。2003年至09年間,他透過攝影實踐,紀錄著臺灣與越南兩地間的包辦婚姻現象,即臺灣社會概稱的「外籍新娘」,並設身處地的來到此一人口跨國流動的第一線,在許多看似重複的場景中,張敏銳的捕捉到許多人性流露的關鍵時分,當事者的主體性不僅未在鏡頭前被均質化,更獲得了言說者的主動位置。
從對遊民與精神病患的關切到跟隨脫北者的逃脫旅程,張乾琦的作品一貫呈現的是人道關懷與對社會不公不義的批判。雖然,他認為自己的作品沒有特定風格,也無需訴諸特定手法,他企圖找尋的是一個整體的經驗,他找尋的是一個整體經驗顯露的途徑,從而為特定主題和對象發聲。但也因之使他的創作得以與許多當代議題產生連結,讓我們由下而上的看見整個權力體系,無論本土或跨國,它可能的建構形式,並如何在弱勢者的身體和心靈上產生刻痕。就此,我們認為張乾琦確實開啟了一種當代紀實攝影的方法論,並親力親為的將之化諸於理性與感性交會的影像之中。
中文作品名: | 鍊(二) |
---|---|
英文作品名: | The Chain II |
作品年代: | 1998 |
媒材/分類: | 攝影 |
尺寸: | 158×107 cm×20 pieces |
作者: | 張乾琦 |
作者年代: | 1961 - |
典藏單位: |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臺北市立美術館 http://www.tfam.museum/Common/ContactUs.aspx?ddlLang=zh-tw Email:info@tfam.gov.tw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61~1970 ─ 五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鍊(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