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生於日本長野縣伊那郡中澤村上割。先從畫家田中亭山學習,後前往東京同中倉玉翠、村瀨玉田學習,1909年加入京都竹內栖鳳的「竹丈會」。1923年因關東大地震而遷居臺灣淡水。1927年擔任首屆「臺灣美術展覽會」展務幹事,並全程擔任「臺灣美術展覽會」與「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共十六回東洋畫部審查員。與鄉原古統等創立「栴檀社」,在官展之外與臺灣民間畫會交流並影響臺籍畫家。木下靜涯在臺期間常以臺灣花鳥、淡水風光為創作主題,且為繪畫臺灣高山景色而加入「山岳會」。重視觀察大自然的寫實描寫觀念,與「臺灣美術展覽會」強調發展具濃厚臺灣「地方色彩」的觀點相契合,日治時期畫家村上英夫讚其畫為:「以四條派畫風描繪本島的風情景色,獨步於臺灣畫壇中」。在淡水之故居於100年1月被新北市指定為淡水區重要歷史建築。
木下靜涯擅風景畫與花鳥畫,作品的畫法大概可歸納為墨繪、墨線淡彩、重彩,擅長運用「待水」的暈染技法表現濃淡明暗的水氣,利並用水墨畫中「潤」的筆法表現個人詩情畫風。也將西洋繪畫遠近法的表現實踐於水墨畫中,並藉由臺灣景色的描寫達成「臺灣美術展覽會」表現地方色彩的主旨。木下靜涯1923年定居於淡水街三層厝26番地「世外莊」,〈淡水港的驟雨〉此件作品亦是從住家遠眺淡水河景色,一陣突如其來的驟雨,讓白鷺鷥迅速躲進葉叢中棲息,遠方觀音山籠罩在飄渺迷濛的雲霧水氣中,畫家以其擅長的暈染方式表現墨色層次與的光影變化,營造出風雨雲煙縹緲的淡水景色,表現天地之間水氣氤氳的詩意,以及其心中理想的離俗桃源鄉。
1894年志賀重昂的《日本風景論》引發「日本風景的再發現」的思潮後,在美術上以結城素明為首的「無聲會」提出用西洋繪畫的寫實技法來描繪明治社會現狀。此觀點認為描繪自然風景除可反應個人主觀心境,也能凝聚地方共識並產生土地認同。大正年間日本近代南畫巨匠松林桂月曾指出「南畫是個性表現的自然主義,與當時西洋繪畫的立體派、未來派的創作理念有相通之處」,這觀點支持了木下靜涯將臺灣傳統水墨畫近代化,並藉由臺灣官展予以實踐,以縹緲迷濛及著重筆墨韻味水墨畫技法,為當時強調穠麗色彩之日本畫,開闢另一條路徑。
中文作品名: | 淡水港的驟雨 |
---|---|
英文作品名: | Downpour in Tamsui Harbour |
作品年代: | 1930 |
媒材/分類: | 膠彩 |
尺寸: | 110.2×36.5 cm |
作者: | 木下靜涯 |
作者年代: | 1887 - 1988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Email: artnet@art.ntmofa.gov.tw (04)2372-3552分機363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