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出生於台南市,求學期間主修西方繪畫,1982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專美術科(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出生於臺南市,早期創作圍繞著人文薈萃的古都台南此一題材,也曾短暫選擇以臺北作為創作基地。1984年,當他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後,便選擇回到台南繼續創作生涯,重新回到熟悉的故里斯民,擁抱南臺灣熾熱溫暖的人情、陽光與土地。
返回臺南後,林鴻文加入了南台灣新風格畫會,積極地耕耘當地的藝術土壤。大致於同一時間,林鴻文的視線敏銳地由繪畫,轉向了空間與裝置藝術當中,新素材的運用進入了他的創作領域。1985年,這個對他別具意義的年份,他跨出繪畫的行動有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序曲。取自自然環境中的竹材及漂流木,與同樣是人類活動派生之物的塑膠製品等元素相結合,加上林鴻文詩意性質的轉化,成為南臺灣是類裝置與行為藝術實踐的先驅,發展至今呈現出成熟的個人風格。
除了繪畫與裝置藝術之外,林鴻文也從事鐵雕創作。根據他的回憶,小學時代父親將一隻銲槍作為禮物送給他後,銲槍自此便為他喜愛把玩的工具,金屬物體便自然而然成為他另外一種可能的創作面向,並有著生命記憶的內涵。林鴻文創作形式多元,樂於挑戰各式媒材,認為藝術家不應被媒材限制,而可運用各種適當地方式和途徑表現創作靈感。這樣的多方嘗試,也為他帶來了畫家、生態藝術家與環境雕塑家的多重身份,他則在這多重世界中悠遊的穿梭。
創作者透過收集自然環境中的廢棄物的形式,如海漂使用的牡蠣棚架、廢竹等物件,將之轉化為有意義的藝術行動與呈現,不僅讓人們得以重新接近眼前眾多曾經為人們的勞動與生活所使用過的物件,從中體會到人與自然相互適用中產生的溫度。更藉由這樣的藝術作品,深刻表達出對於自然的關注,以及對於這片土地的關懷,進之修補生態與文明間的失衡關係。
整體來說,林鴻文的藝術,無論是環境裝置或繪畫,基底均是抽象性與直觀性的。透過藝術,他企圖把握事物及意義的純粹狀態,媒材只是留存、銘刻此種狀態的物質手段,而非目的。由此角度思索,林鴻文的創作所關切的美學問題是高度精神性的,從而在不同範疇間流暢的轉換,具有靈性。而他藉由漂流木、廢蚵架、舊竹材等集合創作出的裝置作品,則為他的創作連結至對於土地與生態的關懷,其中還有泥土的氣息與芬芳。在抽象思維轉化為具體意象的往復過程中,林鴻文的創作一方面有著對生命當下的凝視觀照,流露成為視覺的詩歌,另一方面也向觀者訴說其內在豐富的情感,並將情感鍛造為感官形式的躍動音律。
中文作品名: | 無題 |
---|---|
英文作品名: | Untitled |
作品年代: | 2000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180×210×50 cm |
作者: | 林鴻文 |
作者年代: | 1961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林鴻文 Email:artwen119@gmail.com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61~1970 ─ 五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無題 |